鄂豫皖三省聚信阳 大别山精神续写新篇章

日期:2021-05-04 17:35:30   来源:   作者:

大别巍巍,江淮浩荡。红色基因,世代传承。

       9月28日至29日,由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中共信阳市委共同主办的鄂豫皖三省大别山精神研究联席会第一次会议暨纪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红城新县大别山干部学院召开。
       这不仅是一场涤荡人心的红色教育大会,也是一场振奋人心的红色传承大会。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强调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入推进大别山革命历史和大别山精神研究。去年9月28日,鄂豫皖三省党史部门首度召开“不忘来时的路——学习和弘扬大别山精神”研讨会,就共同推动大别山精神研究形成了共识,并提出三省建立大别山精神研讨联席会议机制。
       现在召开的这次研讨会,就是鄂豫皖三省大别山精神研究联席会机制确立后的首次会议。自此,关于大别山精神的联动协作机制正式建立了,三省将以实际行动,不断推进大别山精神研究一体化,使红色基因永续相传。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曲青山发来贺信,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为本次会议录制了专访。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徐小岩,原济南军区副政委黄学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小宁,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讯指挥学院教授牛力,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纪晓华,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修振环,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程中才,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宏兰,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等领导和老一辈革命家后代代表一起,共同见证了鄂豫皖三省党史部门及信阳市共同签署了大别山精神研究联席会章程,大别山地区七个市级党史部门共同签署了联席会章程。
       大别山区是一块沃野千里的红色热土,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像钉子一样紧紧地楔在大别山区,革命斗争不断,革命火种不灭,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熔铸了根深蒂固的红色基因,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党史富矿。
       “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一直深深地铭记在大家心中,鄂豫皖三省地缘相接,人缘相近,红色血脉更是紧紧相连。
       在贺信中,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曲青山代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党史学会向此次大会召开表示祝贺:“鄂豫皖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孕育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希望大家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做出党史和文献部门应有的贡献。”
       当说到对大别山精神的传承时,解放军原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将、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显得有些激动。“作为红军后代,我觉得红四方面军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凝聚力特别强,这也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今天通过这个联席机制把鄂豫皖三省又联结起来,是对红色精神的重要传承”。
       会议最后,乔新江说,鄂豫皖三省共拥一座红色大别山,流淌着相同的红色血液,传承着相同的红色基因,担负着相同的发展使命,我们要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永葆坚守信念的初心,发扬胸怀全局的风格、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秉承勇当前锋的担当,坚决担负起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政治责任,汇聚起奋力实现“两个更好”的强大合力。

      

       第二日一早,与会代表又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鄂豫皖苏区首府纪念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等红色故地,看红色遗存,听红色故事,仿佛又重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战争年代,大别山是英雄抗战“不朽的丰碑”;和平年代,大别山是一座砥砺奋进的山脉。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新时代我们要勇当红色文化“播火人”,把老区建设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