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1928)
本名汪守愚,又名侯愈之、汪厚之,河南省光山县城关人。豫南早期党员,中共光山县地方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1919年在武昌中华大学上学期间,参加“五四”运动,是武汉学运的积极分子。1922年,曾回光山组织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立“学界同人研究会”,探讨和传播革命思想。
1923年赴武汉外国语专业学校学习,不久,经恽代英、林育南介绍加入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参加领导了武汉学生运动。历任武汉学生联合会宣传委员、团武汉地委执行委员、秘书(书记)、常委、组织部主任(部长)兼交通、记录,共青团湖北省委委员,1925年2月,作为湖北省国民会议促成会代表,北上赴京,途中病住开封。同年4月,经中央同意,留河南工作之后,任共青团开封支部干事,并以跨党党员身份担任国民党开封市党部委员,极力推动开封革命统一战线的实行。
1925年底,回光山休病,并积极从事建党活动,于1926年2月,建立中共光山支部,任书记,不久调任中共开封地方执委会委员,豫西(南)特派员。同年 8月,任中共豫区委员会委员、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委员,参加领导了河南工农革命运动和支援北伐战争,1927年6月,中共豫区区委改建为中共河南省委,汪后之任省委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他于1927年7月中旬,参加改组河南省委,任省委委员,9月,任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参加领导了对各地党组织的恢复整顿和 “八七”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
1928年2月,出席省第三次党代会,会后,根据会议决定,于同月下旬在潢川县城主持建立中共南五县特委,以加强对豫东南地区武装斗争的发动与领导,任特委书记。同年3月,领导潢(川)固(始)商(城)边界大荒坡起义,由于条件不成熟,起义失败。他被捕后,虽受尽酷刑,仍威武不屈,高唱《国际歌》,英勇捐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