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1934)
河南省商城县桐岗冲(现属金寨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一直从事秘密农运工作。
1929年10月,他带领20余名党员在彭氏祠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六乡赤卫队和六乡苏维埃政府,他任赤卫队长、乡苏维埃常委。此后,他带领赤卫队多次参加了反“围剿”斗争。
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反动派对大别山实行残酷“清剿”。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他组织了几十人的游击队,打击反动民团,发展武装力量,游击队很快壮大到100余人。1933年2月下旬,游击队改编为赤卫团,杜昌甫任团长,3月,赤城县委以赤卫团为骨干,组建了赤城二路游击师,杜昌甫任副师长。游击师成立后,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成为根据地的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装骨干力量,5月,他率一个营和师部交通队在苏仙石的黄土岭一线伏击国民党四十五师一部,共打死打伤敌人近百人,缴冲锋枪数十支。之后,率部乘胜东征夜袭武庙集,火烧叶家墩,活捉民团头子张其胜;8月,配合红二十八军转战史河两岸,在上磊子击溃敌十二师两个营,缴获70多万公斤大米等战利品。11月,又配合红八十四师,在上门口歼敌独立四十旅一个团。由于他战功卓著,于1934年5月被提升为游击师师长。此时,正值国民党对鄂豫皖根据地实行“三个月清剿”,杜昌甫采取时而集中,时而分散,内线坚持与外线游击相配合的游击战术,相机打击敌人。同年秋,敌十一路军纠集地方民团共2000余人,分数路包围了游击师驻地曹家坊,并发起疯狂的进攻。杜昌甫指挥游击师展开了数次激烈的反冲锋,予敌以很大杀伤。天黑以后,他又率部杀开一条血路,冲出重围,保存了革命力量。
1934年9月,肃反扩大化中,杜昌甫被指控为“改组派”,心情郁愤之极,一病不起,于11月9日病逝于黄梅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