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6 15:17:19 来源: 作者:
刘邓大军渡淮遗址大埠口渡口
位于河南省息县县城南2公里处淮河北岸,古时为入楚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北靠华北平原,南眺濮公山,面临滔滔淮河,可谓进入大别山区的咽喉之地。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余人,根据中央军委实施战略反攻计划,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穿越黄泛区,渡沙河,强渡汝河。8月24日下午,刘邓首长率前线指挥部及中原局机关抵达息县彭店。并在此召开会议,部署如何突破淮河天险。邓小平政委强调:我们到大别山还有一道险关——淮河。我们要夺下淮河渡口,使部队迅速进入大别山。当即命令十八旅旅长肖永银率部于拂晓前(25日晨)占领息县城。守备县城的国民党地方武装不堪一击,先头部队迅速控制淮河北岸息县境内各个渡口。26日夜刘邓首长率野战军指挥部进驻大埠口渡口。此时正值雨季,淮河水上涨,河宽水流湍急无船更无桥,而敌人追兵先头部队仅距15公里,已与渡淮后卫部队接火,情势十分危急。为使部队尽快渡河,刘伯承、邓小平、李达、张际春等首长在渡口东小王湾召开紧急议会,决定分头指挥渡河。深夜刘伯承司令员亲乘竹排,手持竹杆探测水情,发现河水骤降当即命令部队迅速涉水过河。27日,刘邓大军在淮河洪峰到来之前,全部顺利渡过淮河,胜利进入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挺进壮举。刘邓大军渡淮虽已过去了50多年,但当地人民群众把大军利用淮河两次洪峰间隙顺利渡淮传为神话,称为“天意”。1989年11月,邓小平同志在回忆二野战史时指出:“过淮河,老天爷帮了一个大忙,能够徒涉。过去没有人知道淮河是能够徒涉的,那一次刚涨起来的河水又落下去了,伯承亲自去踩踏,恰好就在那个时候能徒涉,这就是非常顺利了。不然,我们过淮河还是能过,但会有伤亡,以后会更困难一些,当时形势相当严峻,相当险恶,但是整个地看应该说是很顺利地实现了战略反攻的任务,跃进到大别山。”《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40页)》。为永远铭记革命前辈伟大业绩,缅怀先烈的勇往直前革命精神,中共息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拟定在刘邓大军渡淮地建立纪念碑,并收到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亲随刘邓首长渡淮的老前辈李德生上将题词。
息县革命烈士陵园
息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县城文化路中段。陵园大门坐西朝东,与息县体育广场相对,总占地面积4390平方米。该陵园始建于1954年秋,1956年5月1日正式落成。后经几次整修,布局较初建时更为合理,逐渐形成现今陵园风貌。陵园内建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烈士纪念碑,碑形为四角正方体,塔身为白色水刷石粉面,全塔高49米。其中塔座高3米,周长21米,全用中国红抛光砖镶面。碑身高度和塔座周长,分别寓意象征息县1949年解放和中国共产党1921年建立。塔身正面上方书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塔座南北两侧分别镌刻着老红军、革命烈士姜彩彬的生平,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政治部为其书写的碑文。塔身四周由镀锌钢管护栏,显得庄重而典雅。塔后修砌有16位革命烈士陵墓,墓前均刻有碑文以志纪念。纪念塔坐北朝南,对面是4米宽的水泥路面,两边栽植常青灌木,并有两座仿古凉亭分列左右。陵园内松柏环抱,绿树掩映,郁郁葱葱,环境幽静而又庄严肃穆,游览其中,令人肃然起敬。1980年1月10日,陵园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人们缅怀先烈,进行革命历史教育的基地和游人观光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