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6 15:20:26 来源: 作者:
红色作家蒋光慈故里
位于固始县东南45公里的陈淋子镇联合村濮台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蒋光慈这个名子及其洋溢着共产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精神的作品,开始在青少年读者中流传,许多人是在读着他的《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新梦》、《短裤党》、《咆哮的土地》等著作,在其作品影响下走上革命的道路。
1901年9月11日,红色作家、革命文学的拓荒者之一蒋光慈诞生在南倚雄浑广袤大别山,面对钟灵毓秀史河水的濮台子。这里与皖西重镇叶家集一河之隔,叶家集历来是大别山茶叶、竹木、山货、皮毛等货物的集散地。蒋光慈祖辈靠经商为业,其父蒋从甫是个书生,因在叶家集经营不善,商号亏损,迁往安徽省金寨县白塔畈做日杂生意。蒋光慈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固始这块沃土上渡过的。蒋光慈自幼聪明好学,7岁入私塾读书,12岁即能作文赋诗。一次,他面对宅前泛滥成灾的史河,挥笔作诗一首:“滔滔洪水害如何?商旅相望怕渡过。澎湃有色千尺浪,渔舟遁影少闻歌”。在当地故有“神童”之称。后入陈淋志成高小丁班就读,他机智勇敢,思想活跃,处事果断。一年冬季,同学在宿舍烤火取暖,引起室内着火,别的同学都吓得不知所措,而他独自一人在着火的屋内奋力扑救,直到把火扑灭。在志成学校他参加了詹谷堂组织的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在春游时,他在山上发现程姓地主种植的大片罂粟,冒险带领同学予以铲除。1916年,蒋光慈考入固始中学。在这里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他与同学们一起谈古论今,抨击时弊。在固始中学,由于他发动同学殴打贪污教育经费中饱私囊的校长刘春阶,而被开除学籍。他的第一部小说《少年漂泊者》也是在固始中学时孕育而成的。小说的开篇“汪中哭坟”就取材于白姑坟的传说,《少年漂泊者》中的《悼亡诗》是他为初恋情人田玉莲被封建礼教夺去生命的呐喊。1924年,从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回国的蒋光慈仍深深眷恋着故乡、故土、故人,他介绍自己的启蒙恩师詹谷堂入党,在这里建立了固始县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志成学校支部。1930年,蒋光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病逝于上海。蒋光慈虽然只活了短短的31年,但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近百万字的作品。他同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瞿秋白等人都是早期宣传马列主义文学的骨干力量。
中共志成学校支部旧址
位于固始县陈淋子镇陈淋子村。志成学校创办于1908年,当时有五进茅屋50间,初办时3个班,逐渐发展到6个班(初等三班,高等三班),师生近300名。1914年,校长李绍成聘请进步青年詹谷堂任高年级国文教员,詹谷堂又将有志青年蒋光慈等三人带到志成小学就读。1921年,詹谷堂与志成小学进步师生曾静华、胡明道、李绪友、杜孝芬等人一起发动组织“读书会”,吸收一批年龄较大的进步青年参加。他通过蒋光慈和林伯襄等人从外地帮助收集较有影响的《新青年》、《向导》等刊物和《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手抄本,供会员阅读,并帮助学生解释难懂的道理。1924年共产党员蒋光慈、袁汉民受上级党组织派遣,到当地发展党员,詹谷堂被介绍入党。后詹谷堂以志成小学为中心,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扩大革命影响,及时在师生队伍中培养骨干,发展党员。教师曾静华、葛文宗、学生杜孝芬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鄂豫皖边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志成小学支部诞生了,詹谷堂被选为支部书记。志成学校毁于1925年一场大火。建国后,苏区人民为了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办起了陈淋子村小,1984年志成学校旧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4月20日,恢复了“志成小学”校名。1999年,志成学校在原址进行了重建,现志成小学占地2亩,建有教学楼一座二层20间,学生300多人。
固始县苏维埃政府遗址
坐落在固始县南30公里处的武庙乡锁口村。1930年10月,固始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从松岭岗(现陈淋子镇大营村)迁到锁口村王家楼。王家楼依山傍水,分为南、中、北三个院落,县苏维埃政府设在南院,革命法庭设在中院,政治保卫局设在北院。县苏维埃政府在王楼及附近村庄相继建立了工会、妇女会、独立团、军区指挥部及造枪局、红军医院、经济合作社、列宁小学等机关。直到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两年多。在两年多时间里,固始县委、县苏维埃政府辖8区45个乡,纵横100多华里,人口20多万,领导全县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巩固红色政权,实行武装割据,开展扩军工作,取得诸多成绩。在几次反围剿中,全县有5.6万多人参军参战,3.5万多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苏区数万间房屋被毁。 1979年6月,固始县苏维埃政府遗址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县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少共固始县委等单位办公用房10余间,已辟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有数万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来此参观、瞻仰。
大荒坡农民暴动十八烈士墓
位于固始县西南26公里的马岗乡曾营子村。1927年12月,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河南省委的指示,潢川、固始、商城三县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在大荒坡南1里处的曾营子召开。会议决定举行大荒坡农民武装暴动,夺取当地大豪绅张秋石的枪支,建立农民武装。1928年3月18日,在中共河南省委委员、中共南五县特委书记汪厚之等亲自领导下,中共豫东南五县特委机关、豫东南五县党组织负责人、潢川七中的部分革命师生和当地农民武装数百人举行了大荒坡农民暴动,攻打反动豪绅张秋石老巢张上寨。因情况不明和受“左”倾路线影响,暴动失败。汪厚之、范易、龚逸情、王老五等十八位同志被捕,在大荒坡英勇就义。暴动虽遭失败,但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为后来豫东南地区历次暴动的成功举行奠定了基础。烈士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政府为纪念烈士不朽功绩,在掩埋烈士遗骨的地方兴建的简易陵园。墓冢坐东朝西,呈一梯形,南北长24米,东西宽9米,高1.5米,墓园四周筑围埂为界。1985年8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固始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人民群众来此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扁担会暴动旧址
位于固始东南20至30公里处。扁担会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活跃在豫东南一带的革命群众组织。后来在中共固始县委书记蔡仲美的直接领导下,经过教育、整顿,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租、抗税、抗粮、抗捐、抗亻夫的农民武装,到1929年扁担会会员已达1900多人,并建立了13个分会,活跃在以张广、泉河、罗集为中心,北到淮河沿岸,南抵大别山麓,东部伸入安徽省霍邱境内,西至杨集、胡族和商城上石桥纵横百余里的区域。为了创造暴动条件,实现割据局面,中共固始县委在扁担会中先后建立了13个党支部。从党员骨干中挑选积极分子组成固始游击队,政委由蔡仲美兼任,队长吴泊涵,周光善、向德根、殷海洲任分队长。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的带动下,扁担会革命斗争如火如荼。近年来,当地政府对扁担会暴动革命纪念地进行修复、竖牌立标,对中共固始县委第一任书记、组织扁担会暴动时英勇就义的蔡仲美等烈士墓进行修葺。每年扁担会秘密集合或暴动的纪念地都有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来此参观瞻仰。
杨山煤矿工人武装起义旧址
位于固始县南部30公里的杨山煤矿。1929年,根据党的指示,在杨山一带开展活动的共产党员张平舟、方平杰、张泽礼、雷长友等经过长期工作,把在杨山煤矿反抗剥削的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矿工骨干吴雪樵、彭仁桥、晏永香、高振武、柳玉芝等发展为党员,建立了杨山煤矿党支部,张泽礼任书记。1929年秋,杨山煤矿党支部按照中共商城县委的决定举行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工人武装起义。10月5日,工人高举大红旗,身披光荣带,齐聚北矿,召开大会,总指挥张泽礼宣布举行起义。矿工们从北矿奔向山下的曹黑楼、徐下楼和桥头店,从豪绅家中夺取土枪60余支,随即成立了80多人的工人纠察队,张泽礼任队长兼党代表。队员们连夜奇袭了樟柏岭。次日,在红三十二师的支援下,打开矿主高富兴的老巢 高家楼,活捉了反动工头,并召开公审大会,当场处决。杨山煤矿工人纠察队也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壮大,队员发展到180多人,拥有长短枪84支。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打开附近的地主围寨与集镇20多处,打退敌人多次围攻。后来,这支纠察队又奉命扩编为商城县工人纠察大队,张泽礼为大队长。同时杨山煤矿还成立了赤色工会,雷长友任委员长。矿上的一切权利归赤色工会。
杨山煤矿工人武装起义旧址尚存,现为杨山煤矿矿区,1986年4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暴动旧址上建立了固始杨山电厂。旧址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杨山煤矿距南信叶路7.5公里,罗叶汽车专用线、宁西铁路固始站10公里。
红军攻克三河尖战斗遗址
位于固始县城北25公里处三河尖乡黄营村。1932年2月,红四方面军取得了鄂豫皖苏区红军反围剿战争中第二大战役商潢战役胜利后,红四军北上围攻固始,攻克淮河重镇三河尖。三河尖地处淮河中游,因淮河、史灌河、泉河交汇于此而得名。航运发达,是大别山山货、农副产品外销和日用工业品购进转运的货物集散地,商贸云集,贸易繁荣,“鸡鸣一声闻三县,船筏相接泊数里”,素有小上海之称。国民党不仅在三河尖驻守一个营的正规军,还驻有税警营、警察等武装。按照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的命令,红十师王宏坤团,十二师一部由十二师师长陈赓指挥,攻打三河尖。红军在固始县独立团和赤卫队的配合下,分别从固始东南黎集和西南瓦庙集出发,在夜幕掩护下,沿史河、灌河向北直奔三河尖。经一夜急行军,红军于拂晓前在桥沟集地区集结。王宏坤前锋团在青泥滩消灭敌一个连,俘虏80多人。在三河尖西南制高点大王庙坝头一带,红军将四十五师陈凤鸣营全部消灭。
红军攻克三河尖后,打开了巨商富豪的粮库,开仓济贫。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的政策,镇压了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和反动官吏,工农群众欢欣鼓舞,庆祝胜利。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三河尖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区乡苏维埃政权象雨后春笋般在淮河岸边建立。这一胜利使鄂豫皖根据地向北推进了几十公里,扩大至淮河两岸。红军在当地赤卫队的帮助下,将缴获的大批食盐、粮食等物资装上一百多只木船、竹排,沿着史河、灌河逆流而上,运往鄂豫皖苏区腹地。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8月22日,刘邓大军三纵在陈锡联司令员的率领下,进抵淮河北岸黄岗寺,23日午后,野战军前卫团一营和炮兵连直插三河尖,在野战军猛烈炮火攻击下,敌四十六师全线溃败,野战军胜利抢占三河尖东西两岸。部队征调百余只木船和一艘“民生号”轮船,抢渡淮河,23日午夜,三纵2万多人马和辎重从三河尖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
红军攻克三河尖战斗的青泥滩、大坝遗址尚存,三纵渡淮码头沿用至今。每年当地数万名青少年学生和党员干部在此举行各种活动,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遗址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三河尖是闻名遐迩的柳编之乡,是全国四大柳制品生产基地之一,柳编制品远销欧洲、美洲、非洲及东南亚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到此参观旅游,可以领略豫南水乡风情,追寻红色踪迹,还可以到十里长街——淮河中路、翔宇大道寻访柳编生产名店,购得精美柳编制品。
黑湖烈士陵园
位于固始县西北20公里的胡族铺镇黑湖村。陵园占地2000平方米,四周为红砖围墙,大门北开。陵园是为纪念1949年在北庙集惨案中牺牲的10位革命烈士而建。园内长眠着胡族铺区副区长薛清海等10位革命烈士。11座圆形墓冢并排而立,墓冢坐北面南,每座墓冢高1.5米,直径2米。40余株塔松将烈士坟茔掩映其中,园内立有浩气长存的墓碑,碑文上铭刻着10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陵园内设有展室3间,百余幅图片,展示着众烈士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共和国的建立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感人史实。 陵园原为土冢,20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拨专款,对陵墓进行修葺,建展厅围墙,现已辟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有数千人次前来拜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