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6 15:25:25 来源: 作者:
四望山位于信阳市浉河区西南40公里的浉河港乡。地处豫鄂两省边陲的桐柏山、大别山之间,为桐柏山脉进入信阳的第一高峰,主峰海拔906.4米,登峰顶可望河南省的信阳、桐柏和湖北省的随州、应山四个县(市),故名四望山。
1927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及豫南特委领导发动了“四望山起义”,成立豫南工农革命军,建立了豫南革命委员会,开辟了纵横百余里的四望山红色区域。1938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后改建为豫鄂边省委)、豫南特委组建了信阳挺进队,开辟了以四望山为中心的豫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共党组织挺进武汉外围领导敌后抗日斗争的桥头堡。1939年1月,豫鄂边省委委员、省委军事委员会副主任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自竹沟南下四望山,同信阳挺进队会合。在四望山北麓的黄龙寺召开会议,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四望山为基地联络豫鄂边区的抗日武装。6月,豫南和鄂中抗日武装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任政委。11月16日至19日,朱理治、陈少敏、李先念、任质斌等在四望山主持召开豫南、鄂中、鄂东地区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会议,成立了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和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1941年“皖南事变”后,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五师),实现了党对豫南、鄂东、鄂中地方组织和抗日武装的集中统一领导。“四望山会议”成为豫鄂边抗战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四望山为中心的豫南抗日根据地军民英勇坚持豫南敌后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1945年9月,根据中央指示,郑位三、李先念率豫鄂边区领导机关和新四军五师主力由大悟山转移四望山,以此为指挥中心,运筹指挥数万大军,反击国民党军队对豫南解放区的进攻,胜利地完成党中央赋予的战略坚持任务。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给四望山留下了老君洞李先念办公旧址、四望山会议、新四军五师师部旧址、四望山起义纪念地祖师顶、新四军五师后勤医院、信应地委、《先锋报》社等20多处革命历史遗址。
四望山由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被誉为“红色四望山”。小说《桐柏英雄》和电视剧《中原突围》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里发生在四望山地区的战斗故事。
四望山峭峰林立,沟壑纵横,大小深潭星罗棋布,山上郁郁葱葱,山下溪流淙淙。老君洞、三仙缸等潭水清洌,鱼儿嬉戏。清朝道光年间,知县张培金在《三仙缸》诗中写道:“桃花红映仙缸春,泉水烹茶味更醇,可惜品题无陆羽,年年只好待游人”。南湾湖绕村环乡,碧波荡漾。沿湖千峰簇绿,四周河溪港汊密布,碧流千转百回,湖中绿岛沉浮,水气氤氲,白鹭纷飞,渔笛悠扬,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游湖可以观山,登山可以望湖,构成群山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的画面。
四望山是名茶之乡、栗菇山珍之乡,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山景、水色、石趣、鸟语、花香、蝶舞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巨大的山水风光画。境内有各类植物1800余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20多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20余种;金雕、大鸨、白冠长尾雉、大鲵、虎纹蛙、水獭、猫头鹰等野生动物260多种,昆虫2000多种,其中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动物40余种,省重点保护动物25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加上四望山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起的万亩绿茶园,与四望山相映生辉,四望山已经成为一个风光秀美的生态风景区。游人至此,既可追寻红色踪迹,又可领略湖光山色,还可茶园观光,品信阳毛尖茶。
四望山起义纪念地祖师顶
祖师顶海拔861米,为四望山区第二高峰,山顶上有方圆800米的石寨。1927 年7月14日,四望山红枪会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杀死反动民团团总张显卿,夺取了20多 名反动团丁的武器。在遭遇地方豪绅武装的疯狂镇压时,数百户农民齐集四望山祖师顶的山寨中,形成一支农民武装,共产党员王伯鲁被公推为领导人。中共豫南特委又派龚逸情、蔡训明等多名共产党员赶赴四望山,并于10月下旬成立了中共四望山特别支部,山上武装正式改编为信阳农民革命军,并成立了四望山暴动总指挥部,王伯鲁为总指挥。11月下旬,王伯鲁、张直刚等9名共产党员带领农军及四望山群众数百人,一举攻破威胁着四望山安全的反动堡垒杨家寨。震撼中原的“四望山暴动”,开创了以四望山为中心纵横数百里的红色区域。1928年2月5日,信阳民团军旅长熊绘豳率重兵围攻四望山,革命军边打边撤,于傍晚撤至祖师顶寨内。次日,坚守在祖师顶的数百名革命军和群众连续打退敌人的10余 次进攻,然后于当夜分散撤离。四望山失守后,敌军进行了残酷的“清乡”,有1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1938年8月,在信阳师范上学的黄绍九(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到家乡四望山,投笔从戎,发动和组织山中农民抗日保乡,建立起四望山抗日自卫大队,把红旗再次插在祖师顶上。
老君洞李先念办公旧址
老君洞依山由两块巨石自然天成,洞内平坦,宽如房屋,面积13平方米,可容纳6人在此办公。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在四望山地区发展抗日民主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打开抗日局面,开创了豫鄂边敌后抗日根据地。同其他领导人一起在老君洞办公,研究军事问题,指挥战争。
四望山会议旧址
四望山会议旧址占地面积160平方米,有房屋5间。1939年11月16日至19日,遵照党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朱理治、陈少敏、李先念、任质斌等在四望山龚家湾召集豫南、鄂中、鄂东党和军队负责人会议,讨论了如何加强党对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和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猖狂进攻等问题,会议决定建立豫鄂边区党委,陈少敏代理书记,将上述三个地区的武装统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实现了党对豫鄂边区地方组织和抗日武装的集中统一领导,豫鄂边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次会议是豫鄂边区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与此同时,豫鄂边地委改称为信应地委,刘子厚任书记;《先锋报》在四望山创办,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为此题写了报名。
新四军五师师部旧址
位于四望山龚家湾。1945年9月初,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郑位三、李先念率豫鄂边区领导机关和新四军五师主力由大悟山移至四望山。新四军五师师部设在龚家湾一处民宅里,旧址有房屋5间,李先念在西起第一间居住。以四望山为指挥中心,李先念运筹指挥数万大军坚守中原前哨阵地。
四望山医院旧址
位于四望山东岳庙庙后湾。1939年初,在四望山东岳庙庙后湾建立了“信阳挺进队医院”,后称“四望山医院”。医务人员大部分来自竹沟。医院开始只有十几个医务人员和三十来间房子。随着前方战斗的频繁进行,伤病员越集越多,医院进一步扩大,医生、护理员、管理员发展到三十多人。四望山医院的负责人开始是汪毅,后为王国华、姜鲁溪,指导员杨林,后为张子玉,医生有张勇、汪涛之等。1939年5月,时任四望山地区党小组长的危拱之了解到医院缺药,特别是缺外伤药,连红水、碘酒都没有,亲自写信派人先后去竹沟后方医院领药,到朱家店集上买药。1939年,“竹沟事变”发生后,国民党顽固派又大举进攻四望山地区,四望山医院奉命转移。
新四军五师印钞厂旧址
位于四望山龚家湾。1941年4月,豫鄂边区行署成立,并决定创建边区建设银行,正式发行“边币”。4月10日,新四军五师二三七团北进信应地区,击溃国民党顽军,一举收复四望山抗日根据地,随后在四望山龚家湾设立造币厂。造币厂有房屋5间,印币设备一座。现印币设备在湖北应山档案局保存。
新四军五师兵工厂旧址
位于信阳市河区河港乡白庙村楼子湾。兵工厂旧址现有房屋3间。此房是明朝初年丞相康保才所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后勤军工生产也得到相应发展。1941年新四军五师成立后,在此建立兵工厂,制造土手枪(撅把子)、手榴弹、金瓜弹、土地雷、枪口弹、手雷等武器,李先念曾亲临视察。
新四军五师后勤医院旧址
位于信阳市河区董家河乡三角山村中部五组。院部紧挨村部,病房旧址距村部200米,距公母潭3公里,距婆婆寨烈士墓2.5公里,距黑龙潭7公里,距千年银杏树5公里,距船石5.8公里。通四级砂石路。新四军五师后勤医院旧址现存院部旧址1间,病房旧址5间,系清末当地农民所建民房。院部旧址为四角翘檐楼,系青砖黑瓦结构房屋,坐东朝西,长宽均为6米,高约7米。病房旧址系夯土黑瓦结构,坐西朝东,每间长5米,宽4米,现保存完好。另外还存有当地部队所用碾槽、马槽各一个。
1945年春,新四军五师医院从谭家河迁到三角山,院部设在楼子湾,病房设在钱家大湾,分两个所,一所在钱家大湾为门诊部,二所在陈家湾、赵家湾为住院部,医务人员有50多人。当时医院房间紧张,老百姓自发地把新房腾出来给伤病员住,并给部队送去鸡蛋、板 栗等物资,当年秋新四军五师医院迁走。新四军五师医院在此驻扎时间长达五个月之久。
鄂豫边省委旧址及红军游击队诞生地吴家尖山
鄂豫边省委旧址及鄂豫边红军游击队诞生地位于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境内的吴家尖山,距信阳市65公里,地处信(阳)确(山)桐(柏)三县交界地带,素有“鸡鸣闻三市”、“一脚踏三县”之称。在鄂豫边省委领导下,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有力地配合了红二十八军接连粉碎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清剿”,有力地形成了豫南中、西部地区游击根据地的互相呼应,革命武装相互支援的大好局面,进一步推动了豫南游击战争的深入开展。
1930年,鄂豫边特委由鄂北迁到南阳,1933年6月遭到破坏。7月,省委委员张星江等人根据上级指示,组建了鄂豫边工委,独立领导豫西南各地党组织。1935年5月,工委派组织部长张旺午到确山寻找上级党组织联系,在付楼巧遇原河南省委委员王国华。他们二人利用过去的关系同确山、信阳、正阳等地农村党员进行联系。7月,信阳、确山等地农村党组织同豫西南地区的党组织合并建立中共鄂豫边省委,张星江任书记,王国华任宣传部长。省委下辖豫南信阳、南阳等31个县。从此,豫南、豫西南两地党组织有了统一领导。新的鄂豫边省委成立之后,即把发展武装、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活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7月中旬,省委召开会议。会议认为,要想打开鄂豫边的工作局面,应立即组织一支属于省委直接领导的武装,并将这支武装取名为鄂豫边省委红军游击队。会议讨论通过了游击队的武装斗争指导思想、方针及原则,即由小到大,逐步发展;选择一块有利于小型游击队发展的山区作为根据地。在战术上,以个别地主武装为打击对象,避免与集中的、力量较大的反动武装作战,游击队集中与分散行动相结合。这些从实际出发确立的游击队斗争方针,为以后指导这个地区的游击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根据这个指导思想,省委就将工作重点放在确山、信阳、桐柏、泌阳4县交界的山区。
1935年9月,鄂豫边省委派周骏鸣到信阳西北的吴家尖山一带开展工作,这里属于信(阳)确(山)桐(柏)3县结合部,三面环山,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周骏鸣到此地后,与当地中共党员吴仁甫取得联系,经过秘密发动,很快团结了一批积极分子,发展党员7名,成立了中共尖山党支部,汪兴泰任书记。11月前后,王国华赴尖山检查指导工作,认为这里地理条件和群众条件都很好,适合游击战争,遂向省委汇报,并得到省委的认可。为了便于工作,省委也迁址到吴家尖山。之后,省委多次在吴家尖山召开扩大会议,研究游击队的筹建工作。
1936年1月4日,鄂豫边省委红军游击队在吴家尖山西北小石岭诞生,周骏鸣任队长,张星江兼任指导员。全队有短枪一支、长枪半支(枪托只有半截),所以后称“一根半枪闹革命”。游击队成立后,即以吴家尖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活动,开展了以打击最坏的土豪劣绅及其帮凶,夺取武装的斗争。经过月余时间的活动,鄂豫边天目山一带民愤大的土豪及其帮凶,基本被消灭殆尽,其余的也不敢兴风作浪,一些地主的寨子,游击队也能驻扎,小股土匪也不敢前来骚扰。以吴家尖山为中心,确山瓦岗以南,桐柏回龙寺以东方圆数十里,已成为红军的游击根据地。游击队也在斗争中发展壮大到30余人,编为两个步枪班,一个事务班,有枪10余支。
鄂豫边省委红军游击队在鄂豫边省委的领导下,经过大小战斗无数次,不断发展壮大,到1937年9月,队伍迅速发展到300多人。9月底,省委根据中央精神,为更广泛地争取合作抗日,同当地开明绅士和地方政府建立统战关系,将鄂豫边省委红军游击队改编成“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周骏鸣任团长,王国华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冯景禹任副团长,文敏生任政治部副主任,在豫南大地公开打起了抗日旗帜。
1938年1月,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3月8日,奉命开赴苏皖前线,东征抗日。
1963年4月,吴家尖山小石岭——鄂豫边省委红军游击队诞生地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信阳县人民政府于1989年10月在此立碑纪念;1992年9月,鄂豫边省委旧址被信阳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学校德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