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6 15:29:40 来源: 作者: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
何家冲位于大别山西端的鸡笼山西北坡,是一条长约4公里的山沟,属罗山县铁铺乡一个行政村。西距京珠高速公路灵山出口19公里,并与灵山风景名胜区处在同一旅游线上;北距罗山县城(312国道)40公里。何家冲东、北、南三面环山,山峰相连,陡峭险峻,构成天然屏障。西面冲口对着九龙河,与铁铺乡政府所在地相距2公里,且有柏油路相通。
早在1926年,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建立了农民协会。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后,中共鄂豫皖省委重建红二十五军,继续坚持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接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关于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指示。中共鄂豫皖省委于11月11日在光山县的花山寨召开会议,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11月13日,红二十五军到达何家冲一带,军部设在何氏祠堂内,在此召开会议,整编部队,进行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省委的带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在罗山县何家冲的那棵千年银杏树下集结出发长征。红二十五军出发时,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
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并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北,胜利完成长征。随后与陕北的红军合编为第十五军团。11月初,红十五军团与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在甘泉会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壮举。红二十五军是中国工农红军四支长征部队之一,并且是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长征部队,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何氏祠
为明初建筑,占地400平方米,前后两幢各5间,两边有厢房,均为青砖布瓦房,风格庄严古朴;红军医院旧址,4个相连的四合院,占地1600平方米,风格与何氏祠相同;长征出发集合地遗址——千年银杏树及红军碾。国务院于1996年11月批准何家冲和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何氏祠、红二十五军医院旧址、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集结地标志——银杏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纪念,徐向前、程子华、郭述申、刘震等为纪念碑亲笔题词。河南省委宣传部1997年将何家冲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在军部旧址——何氏祠内建立了红二十五军纪念馆,年接待游客数万人次。
红一军军部旧址——潘新店
位于罗山县城西南37公里潘新镇供销社院内。1930年9月,在李立三“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指导下,红一军根据长江总行动委员会指示,执行切断平汉铁路的冒险任务,沿平汉铁路东侧北上豫南作战,10月16日,红一军攻克罗山县城。10月30日夜,红一军得知国民党两个师来犯罗山县城,遂决定撤离罗山县城,南下潘新店。红一军到达潘新店后,军部就设在当时一胡姓地主的住宅内。红军以潘新店为中心,将势力迅速向外扩展,很快占领了罗山南部地区各大集镇,并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同时,支持和带动了罗山各地10多起农民起义。红一军出击平汉铁路虽然打了一些胜仗,但由于主力集中于平汉线,根据地空虚,敌人大举向根据地进攻,给根据地造成严重损失。中共中央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11月上旬,长江局巡视员聂鸿钧专程来到潘新店,传达中共中央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向鄂豫皖特委发出的《关于党务、军事、政治的综合指示》。同时,鄂豫皖特委书记郭述申也来到潘新店。鄂豫皖特委和红一军前委随即在潘新店召开会议(亦称罗山特别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聂鸿钧、郭述申、曹大骏、吴焕先、王平章、许继慎、熊受暄、徐向前、李荣贵、孙永康、周维炯、姜镜堂等长江局代表、特委负责人、红一军前委及师以上干部共20余人。会议传达了中央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并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决定放弃进攻信阳的计划,立即挥师南下根据地中心区,执行威逼武汉、牵制敌军、配合中央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的任务。这次会议标志着第二次“左”倾错误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被纠正。会后,红一军即由潘新店挥师南下宣化店。红一军军部旧址现存房屋10间,清代建筑,砖木结构。1986年被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二十八军军部旧址——青蓬
青蓬位于罗山县城南50公里铁铺乡境内鸡笼山中的一个山凹里,是红二十八军军部旧址。
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并决定红二十五军走后,由尚在皖西的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领导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留下一部分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红二十五军于11月16日从何家冲出发后,留下方永乐负责寻找高敬亭传达省委花山寨会议精神。方永乐、徐基成率领罗山独立团于1935年2月1日在皖西与高敬亭会合,向高敬亭传达了省委的指示。2月3日夜,高敬亭在太湖县凉亭坳主持召开会议,将罗山独立团和红二一八团合编重建红二十八军,下辖红八十二师和直属手枪团,共1000余人。红二十五军转移后,蒋介石计划三个月要把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清剿干净。红二十八军的重建及重建后的几次战斗,使蒋介石的清剿计划破产。1935年4月下旬,蒋介石又重新部署,限令“清剿”部队在两个月之内消灭红二十八军。针对敌人的新的“清剿”部署,高敬亭于5月1日在霍山黄尾河召开会议,决定红二十八军离开皖西,越过平汉铁路,西进桐柏山,伺机北上陕南与红二十五军会合。会后,高敬亭率红二十八军开始西进。
1935年5月18日,高敬亭率红二十八军进至罗山县杨店地区,全歼敌军两个连。战斗结束后,红二十八军立即向大、小鸡笼山转移。5月19日,红二十八军在罗山铁铺长岭岗下一个叫青蓬的山凹里与中共鄂东北道委以及重建的罗山独立团会合。军部就住在青蓬。高敬亭立即在这里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红二十八军营以上干部、鄂东北道委负责人、罗山独立团负责人等,会议决定将第二次组建的罗山独立团编入红二十八军二四四团,道委特务一、二营编入红二十八军手枪团,任命罗山独立团团长梁从学为二四四团团长,张生先为政委。青蓬会议后,红二十八军继续西进,越过平汉铁路,直插桐柏山区。在那里遭到国民党东北军的堵截,无法实现去陕南会合红二十五军的计划。6月9日,红二十八军又回到罗山县铁铺地区,在青蓬再次召开会议。在会上,高敬亭向中共鄂东北道委传达了桐柏山五道岭会议关于“红二十八军重返大别山坚持鄂豫皖根据地游击战争”的决定,部署了鄂东北道委的工作,并留下原罗山独立团的部分干部以加强鄂东北地区的斗争力量。然后,红二十八军继续东进。红二十八军的两次青蓬会议,前后相距20天,前次会议组编了部队,扩大了红二十八军的战斗力量。后次会议为红二十八军重返大别山的第一次会议,决心在鄂豫皖根据地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红二十八军军部旧址现存房屋16间,土墙布瓦房,普通民居建筑风格。198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确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乘车路线:由砂石路北行5公里到铁铺乡政府所在地,有柏油路连接经过罗山境内的南信(阳)叶(集)路、(北)京珠(海)高速公路、开(封)武(汉)路,罗山县亦有班车到铁铺。
《罗山协议》谈判旧址
位于罗山县城北街文物局院内(原为福音堂)。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双十协定》签订后,又于1946年1月10日签署了《停战命令》。《停战命令》规定双方自1月13日午夜零点起就地停战,并在此成立由国、共、美三方代表组成的“三人小组”和“军事调停处执行部”负责监督停战令的执行。然而,蒋介石却调集30万兵力,将中原军区部队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的东西长不过200华里、南北宽约50华里的狭小区域,并多次进行围攻,中原战争一触即发。鉴于中原部队所处的严重形势,中原军区向国民党多次提出严正抗议。在“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的督促下,该部于1946年1月下旬派第九执行小组来解决中原战事和中原部队的给养问题及监督《停战命令》的执行。该小组由中原部队薛子正、国民党代表邓为仁、美国代表福特组成。1月22日,执行小组由国民党驻信阳六十六军军长宋瑞珂陪同来到罗山县城。中共代表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也同时到达。当夜,第九执行小组的三方代表驻在罗山城内国民党四十七军军部,王震一行驻在福音堂东侧的宿舍楼上。1月23日上午10时,在福音堂开始谈判。参加谈判的有第九执行小组的三方代表,共产党中原代表王震、国民党驻军代表宋瑞珂、陈鼎勋(国民党驻罗山四十七军军长),王震的翻译和秘书也列席了谈判。经过激烈地争论,于下午5时签订了《罗山协议》。在这次谈判中,中共代表王震利用谈判场合揭露了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迫使国民党不得不在军事上有所收敛,使中原部队的压力在军事、经济上得到了暂时缓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时间,对后来中原部队的胜利突围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山协议》谈判旧址——福音堂,1903年由英国传教士白人英始建,1930年美国牧师李等理来罗山主持教务时重修。其附属建筑有宿舍楼和10间校舍。福音堂和宿舍楼均为西式建筑风格,青砖墙面,铁皮房顶。其中福音堂建筑面积442平方米,堂内有6根立柱,配建有回廊。校舍为普通青砖布瓦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校舍被毁,在其基础上建成档案馆和文博馆。
《罗山协议》谈判旧址于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王震为旧址题词。旧址现保存完好,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