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6 15:34:07 来源: 作者:
中共商城特别支部旧址位于商城一中院内。商城县是河南省建党较早的县份之一。
1922年,商城籍青年袁汉民、董汉儒等在武汉中学求学,接触了共产党人董必武、恽代英等,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在武汉中华大学堂武昌政法学堂求学的商城籍青年李梯云、罗固城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寒暑假期间回乡进行革命活动,传播马列主义。这年冬天,袁汉民毕业后,受党的派遣回商城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组织。1925年春,袁汉民被聘为县立一小(现一中)教员,在师生中宣传“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并利用组织“读书会”的合法形式引导青年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同年5月,发展吴靖宇、雷承清、詹庆岳等人加入党团组织,成立商城县第一个党团支部,袁汉民任书记。6月,“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商城,党团支部领导商城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召开救国会议,检查、抵制日货,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罢工。同时,创办商城书社(地址先在程巷口,后迁南关扒字街吴公兴药材行),对外销售教科书、文具,对内秘密经销马列主义书刊。其间发展了胡攻非、梅子美、肖辅华等人入党。同年秋,中共商城党团支部改组为特别支部,袁汉民、胡攻非先后担任特支书记。 随后,商城特支派李梯云、罗固城回到斑竹园,与进步教师漆禹原等人创办共进小学,并发展了漆禹原等人入党,在南乡建立了党团支部。1926年2月,共产党员罗志刚、刘宪章在笔架山甲种蚕科学校发展周维炯、漆德玮、漆海峰、蒋兴甫等10余人入党,建立中共商城县笔架山甲种蚕科学校党支部。3月,中共商城南乡特别支部建立,领导南乡党组织活动,隶属湖北省党组织。10月,中共商罗麻边特别支部在罗田县陈家畈建立,统一领导商城南部、罗田北部和麻城东部一带的党组织活动,肖方任特支书记。1927年春,商城东南乡平头山漆家店、二道河等地陆续建立了中共基层支部。
商城县一中前院有历史名塔崇福寺塔,崇福大道两侧分别有商城革命烈士陵园、赤城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
商城革命烈士陵园
商城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商城县城崇福路东段北侧的周家湾、四方塘之间的山岗上,坐北面南,占地面积为26600平方米。商城县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1929年5月6日,成功的举行了与黄麻起义、六霍起义齐名的商城起义,诞生了当时河南省境内的第一支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到1930年夏天,以商城为中心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在商城的许多重大事件成为鄂豫皖苏区有影响的重大事件。
1931年1月15日,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在商城长竹园会师成立红四军。1934年4月13日,红二十八军、红二十五军在商城县豹子岩会师,合编为红二十五军。1934年至1937年的3年游击战争时期,商城人民坚持金刚台地区的艰苦斗争,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崇高荣誉。革命战争年代,商城30多万人口中有近10万人参加赤卫队和各级苏维埃,有近8万人为共和国捐躯,从这里走出了张祖谅、陈明义等共和国第一代将军。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1983年9月动工兴建烈士陵园,1992年5月落成。烈士陵园建成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被信阳地区行署命名为商城县国防教育基地。1992年5月,被共青团信阳地委、信阳地区民政局命名为信阳地区青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92年5月,被信阳地区教委列为信阳地区学校德育教育基地。
烈士陵园主体建筑分为陵园大门、纪念碑、纪念馆、骨灰堂四部分,庄严肃穆。另建“红军梦园”一处。陵园大门为牌坊式建筑,黄色琉璃瓦盖顶,高8米,宽14米。正上方书写“烈士陵园”四个大字。门前一对大理石狮子和一对小石狮子。门房5间,门前台阶8级。烈士纪念碑屹立于陵园中央,23级台阶,占地面积为795平方米。碑高21.07米,正方形体积为365立方米,用天然花岗岩镶面,挺拔秀丽,耸立云霄。碑的南面镌刻毛泽东主席手书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镀金大字;北面镌刻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为商城烈士纪念碑的题词“缅怀先烈英雄业绩,发扬革命光荣传统!”;东面镌刻徐向前元帅亲笔为商城烈士纪念碑的题词“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而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西面镌刻李达上将亲笔为商城纪念碑的题词“革命英烈浩气长存!”。碑基为花岗石砌筑。南面碑文为中共商城县委员会、商城县人民政府敬撰;东、北、西三面,分别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商城县革命重大史迹浮雕,气势恢宏。四周置仿古栏板。
烈士纪念馆,大厅12间,占地面积1081平方米。大厅正门上方匾额“商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为原中纪委副书记郭述申手书。内设正厅、第一、二展厅。正厅屏幕上,是毛泽东主席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东壁前言,为商城县革命历史简介;北壁画面,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在商(城)南斑竹园大河湾成立大会会场;西壁画面,为商城起义和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一、二展厅,分别陈列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商城县部分重要革命文献、报刊、文物、遗址图片和商城籍、外籍在商城县境内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54位著名烈士的遗像、生平事迹、传记、遗物和现属商城县13位将军的生平事迹,以及豫东南革命根据地革命历史简介、书刊、报纸等。烈士骨灰堂,建筑面积53平方米,占地面积为126平方米。商城烈士陵园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红十一军三十二师司令部旧址——文庙
文庙,坐落于商城雩娄街北侧,坐北面南。南临“文峰书院”,北连居民住房,东至北大街南端,西濒“贡院”,占地面积十余亩,有砖木结构房屋40多间,建于明成化二年。
1929年12月中旬,豫东南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五县民团,为争夺地盘,联合进攻驻潢川的国民党暂编第二旅李克邦部,商城县长宋慎率县民团大队大部分团丁,于2月17日前往潢川参加混战,城防交给城西红枪会头子花尚之负责,只留少数团丁看守城门、县政府、监狱,城防较为空虚。中共商城县委和红三十二师得此情报,认为这是夺取县城的大好时机,决定进取商城。
商城是一座有500年历史的古城,砖石结构的城墙有二丈多高,一丈多宽,相当坚固,且有护城河,易守难攻。中共商城县委和红三十二师决定乔装智取商城。从各团挑选富有战斗经验的战士10余人,组成突击队,乔装成土豪、劣绅、富商、担柴卖草的农民、卖油条小贩,接近城南门,寻机行动。12月24日,刘英代师长、漆德玮副师长,顶风冒雪,挥师北上,于次日早晨按部署,一举克城。此乃红三十二师首克商城。县城解放当天,红三十二师司令部设在文庙,立即布告安民。是日,中共商城县委、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从商(城)南汤家汇迁入文庙。26日召开县、师委会议,讨论决定成立商城县苏维埃政府。27日召开了军民万人大会,庆祝商城解放暨商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这是土地革命时期河南省境内成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1930年1月2日,红三十二师在文庙举行军事大检阅。15日召开县、师代表联席会议,听取中央巡视员报告、政治报告、党务报告、县委报告、师委报告、提案审查报告等;选举产生新的县委,孔文斌任县委书记,李梯云任候补书记。2月9日,李克邦部进犯商城。县委、县苏、红三十二师司令部、学兵团等机关,为避其锋芒,保存实力,主动撤出县城。后国民党正规军四十四师萧之楚部,为争夺潢川防区,从光山进攻潢川,李克邦闻讯,于16日慌忙率部逃回潢川,红三十二师再克商城。县委、县苏、红三十二师司令部再设于文庙。3月16日,敌四十五师戴民权部来犯商城。县委、县苏、红三十二师司令部再次撤出县城,进入商(城)南革命根据地。
建国后,文庙几经拆建,先为城关镇第二完小,后为城关镇中学。院内两棵苍老的古柏树,诉说着红三十二师那页光辉灿烂的历史。
赤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张家花园
赤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张家花园位于商城县城赤城路与花园路之间的中心地带,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
张家花园原为“马氏书屋”,约建于明成化年间。满清定鼎中原后,曾暂置县衙于此。嘉庆年间,程国仁父子发迹后,购此地兴建“程府”。程国(1757— 1819),祖籍安徽省歙县,出生于商城县达权店鹰窝。程氏出身卑微,家道坎坷,早年屡试不第,仍能悬梁锥骨、勤勉自励。1799年殿试获中二甲第一名进士,步入仕途,官至刑部左侍郎、地方诸省巡抚。1819年冬,自贵州巡抚任上返回商城途中病故。清光绪年间,程氏家业败落。商城进士、翰林院编修张孝谦成了这里的主人。经整修扩建,房屋达200多间,72个大小天井院。“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昔日的“程府”变成了后来的“张家花园”。
斗转星移,春秋几度。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胜利结束黄安战役后,为了打击北线之敌,向北扩大革命根据地,使豫东南、皖西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体,决定组织“商(城)潢(川)战役。”1月13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挥师北上,于19日对敌发起包围攻击。激战15天,歼敌5000多人,缴获各种枪炮2000余支(门),“商潢战役”胜利结束。敌援兵溃败后,商城守敌五十八师陈耀汉部更加恐慌,乃乘红军主力尚未实施严密包围之际,于2月10日弃城突围,经亲区逃窜至麻城。红军不战而三克商城。
商城克复后,中共商城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由商城南部汤家汇迁至县城“张家花园”,遂将商城更名为“赤城”。方英就任县委书记,张德山任赤城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革命的烽火再次燃遍全境。商(城)光(山)、商(城)固(始)边区同时撤销,共成立了16个区委、区苏,157个乡苏。基本上实现了全县山河一片红。2月份,在赤城县组建由徐海东任师长的独立第四师。3月份,赤城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城南曾小湾召开,讨论乡村政权建设、武装斗争、土地分配和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建设等问题。夏,中共豫东南道委员会、道区苏维埃政府在赤城成立,高敬亭任道委书记张德山任道苏主席。随之,将赤城县划分赤城、赤南两县。赤城县下辖9个区,县委书记方英,县苏主席杜立保;赤南县下辖7个区,县委书记高克文,县苏主席丁江成。由于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 中失利,9月14日(农历八月十四日),赤城陷于敌手。
1948年11月30日,鄂豫军区司令员王树声,率部一举攻克商城县城,商城获得最后解放。
1986年,赤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内陈列有商城起义有关物品和商城历史文物。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红四军建军纪念地旧址——长竹园
红四军建军纪念地位于商城县城南50公里的长竹园乡大河湾。 大河湾处于长竹园街南侧,灌河上游至此形成一片大湾滩,长约2000米,最宽处约1000米,两岸数里长的桂竹葱茏,掩映着潺潺流水。长竹园,是商城至麻城通道的咽喉,历来是藏兵蓄锐之地。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1年1月3日,红一军第三师第七团留在皖西活动,军长许继慎、副军长徐向前率军部及第一、二两师,从皖西地区返回豫南。途中发现国民党三十师的一个旅,正由金家寨退往商城,红军趁势追击,在商城东20华里的四顾墩地区截住逃敌,展开激烈战斗,几经反复冲杀,红军歼敌一个团,缴获山炮1门、枪400余支。余敌向商城县城溃逃。
四顾墩战斗后,红一军向商(城)南移师。1月中旬,在长竹园与原战斗在蕲春、黄梅、广济地区蔡申熙率领的红十五军会师。遵照党中央指示,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中央派来的邝继勋任军长,余笃三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参谋长。原红一军第一师与红十五军第一团合编为第十师,师长蔡申熙,政治委员陈奇,副师长刘英,下辖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团;原红一军第二师与红十五军第三团合编为第十一师,师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庞永俊,下辖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团;活动于皖西的原红一军第三师第七团改为军属独立团。全军12500余人(枪)。1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长竹园南侧大河湾,召开建军大会。
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及金刚台红军洞群遗址
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大别山北麓的商城县境内。面积约470平方公里。据地质学家考证,金刚台地区在远古时代是一片汪洋,后经过造山运动和火山喷发,形成如今的地形地貌。园区内有千米以上的山峰十余座,其主峰金刚台海拔1584米,系大别山在河南境内最高峰。
金刚台地区山势雄伟,巍然壮观,西峰大小月亮口恰似垭口处两弯月牙比肩仰卧,如悬西天;东峰插旗尖,海拔1400米,山势峭立;北峰猫儿石,百里内仰首可见。园区内怪石幽洞不胜枚举,瀑布深潭随处可见。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生态环境优越,名贵药材蕴藏丰富,动、植物种类约2000多种,其中黑鹳、白冠长尾雉、金钱豹、大鲵、鸳鸯、穿山甲、麋和连香树、大别山五针松、银杏、香果、杜仲、金钱松等80余种动植物,被列为国家、省重点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被誉为“生物宝库”。1982年发现的两栖类新属新种鲵——“商城肥鲵”为商城所特有。园区内的商桔梗、商天麻、商茯苓、商城茶油、商城天香菜被国家列为原产地注册保护产品。
金刚台在旧时商城“三台八景”中就列在首位,其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留下了众多人文遗迹和历史传说。“插旗尖”、“猫儿石”、“皇殿山”、“华祖庙”、“黑龙潭”、“朝阳洞”、“仙人桥”等,每个景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金刚台地质公园是一个见证地球发展变化的地质宝库,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园,是科研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更是人们追求自然、融入自然的旅游胜地。1958年建地方国营金刚台林场,1982年列为省12个自然保护区之一,2004年12月27日被批准为信阳市首家省级地质公园,2005年8月申报国家地质公园获得成功,成为大别山区首个国家地质公园。
金刚台既绿且红。这座险峻、美丽的山峰,曾经被革命先辈的鲜血浸染。土地革命时期,工农红军和苏维埃政权在金刚台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崇高赞誉。金刚台还磨炼和养育了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林维先等一大批将领和高级干部。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鄂豫皖边区开始进入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1935年6月,为打破敌人对赤城根据地的封锁,保护地方革命武装,赤城中心县委书记石裕田率商北大队南下潜山、太湖,赤城根据地的斗争环境更加恶化。6月底,主持县委工作的二区苏维埃主席张泽礼(张富)率少数武装和几十名女同志及红军家属,转移到金刚台,以山洞沟壑为依托,坚持斗争,保存力量。不久,成立商南县委和商南游击大队,还将地方党政干部中的女同志、原红军医院的部分护士和红军家属,编为一个妇女排,由袁翠明任排长,在金刚台开展游击斗争。敌人随之将金刚台团团围住,进行武装封锁。同时,敌人还对金刚台进行经济封锁,强行移民并村,把金刚台一带变成无人区,对油、盐、火柴实行配给。更为严重的是商南县委自成立后,与红军主力失掉了联系,很长时间是在困境中独立坚持斗争。为了同凶恶的敌人和残酷的环境作斗争,商南县委将游击大队分成7个便衣队,化整为零,灵活机动地战斗在金刚台方圆百余里地带。妇女排作为留守大本营的武装力量,始终坚守在金刚台主峰。直到1937年9月,妇女排30多名战士和7个便衣队的战士共100余人一起到黄安七里坪集中,参加了新四军第四支队,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战争。
从1934年到1937年,商南游击大队便衣队和妇女排一直住在金刚台山洞里英勇机智地同敌人斗争。金刚台上有大小天然洞穴70多处,红军战士经常居住的有豹虎洞、凉子洞、水帘洞、朝阳洞、女人洞、蝙蝠洞等10余个山洞,其中以水帘洞最为隐蔽、坚固,此洞的上方是一个流水沟,水从洞门上往下流,把整个洞门遮住,洞内有两间多屋大小,人住在里面可以看见外面,而外面根本看不到里面。正是这些天然洞穴,掩护和保存了革命力量,被后人亲切的称为“红军洞”。“红军洞”里许多动人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刘邓大军前方指挥所旧址——五里山
五里山,是商城县南部长竹园乡深山区里的一个小山村,毗邻鄂皖两省。这里,层峦叠嶂,溪流湍急,竹木茂密,古树参天。
1947年夏,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迅速重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11月,蒋介石命令其国防部长白崇禧,调集14个整编师共33个旅的兵力,对大别山区发动大规模地围攻与清剿。鉴于敌人反扑的严峻态势,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经请示中共中央同意后,于12月13日将野战军总部和直属部队分为前后两个指挥所:刘伯承司令员、张际春副政委,率直属部队大部组成后方指挥所,同中原局机关和第一纵队,北渡淮河,转移到外线作战,向淮西地区实施战略再展开;邓小平政委、李先念副司令员、李达参谋长率前方指挥所留在大别山区,指挥第二、三、六3个纵队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反“围剿”斗争。
1947年12月下旬至1948年1月5日,“前指”辗转于商城南部山区,两度进驻五里山。邓小平政委先后以刘(伯承)邓(小平)名义,向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和华野、陈(赓)谢(富治)兵团协同粉碎敌人围攻的作战意见的报告》,签发了《关于粉碎敌人对大别山“清剿”的指示》、《关于节约粮食、爱护民力、维护群众利益、渡过春荒的指示》和以中原局、中原军区名义联合颁发了《部队在新区筹粮办法要点》等一系列决策与指示。其间,邓小平政委在五里山多次听取中共鄂豫区党委、中共商城县委的工作汇报,先后就寻机歼敌、新区工作、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等方面作了重要指示。
“前指”在五里山驻扎期间,邓小平政委不断深入部队检查执行群众纪律情况,还不断深入群众,访贫问苦,促膝谈心,了解敌、友、民情况;以身作则,帮助房东打扫宅院、收拾玉米,使部队指战员和群众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影响。至今,大别山区还广泛流传着邓小平政委为农民找牛等许多关心群众疾苦的动人故事。
刘邓大军前方指挥所旧址长竹园乡五里山,目前尚存当年设为指挥所的房屋3间,屋内保存有邓小平政委当年办公的桌椅和存放文件的资料柜及其它一些生活用品。
鄂豫区党委、行署、军区司令部及《鄂豫报》社、鄂豫公学旧址
解放战争时期,鄂豫区党委、行署、军区司令部、《鄂豫报》社、鄂豫公学均进驻商城县城雩娄中学。雩娄中学,位于县城南关东南角,现为城关三小。南临扒子街,北至三元宫,东濒迎春台,西连南关街,占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正房4排80间,均为木料、青砖、灰瓦结构房。
1947年8月下旬,刘邓大军胜利完成千里进军大别山的艰巨任务。为重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发出《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创建大别山解放区的指示》。鄂豫区党委、行署、军区于11月中旬,在商(城)麻(城)之间的双庙关正式成立,段君毅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刘子厚任行署主任,王树声任军区司令员,下辖鄂豫皖边区5个地委、分区20余县,辖区纵横鄂豫皖边界地区300公里,人口约750万。
1948年11月30日,鄂豫军区司令员王树声亲率军区主力教导第一、三两旅和一军分区部队及金(寨)商(城)支队,进攻商城县城。下午5时许,开始向城内守敌五十八师二十八团马德怀部发起总攻,战斗非常激烈,至12月1日3时许,攻入城内,商城第三次获得解放。
商城解放后,鄂豫区党委、行署、军区首脑机关旋即移驻商城县城雩娄中学。区党委、行署、军区在商城领导和指挥全区军民剿匪反霸,建立健全各级党政军组织,恢复生产,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渡江作战。《鄂豫报》社,随鄂豫区党政军首脑机关一同进驻雩娄中学,出版《鄂豫报》、《鄂豫通讯》,使党的方针、政策和军事捷报,得以迅速地广泛传播。同时,创办“鄂豫公学”和特科干部训练班。校长由军区司令员王树声兼任。“公学”学员有来自豫东南各县的知识青年约500余人,来自武汉和鄂东一带“国统区”及其他地方的知识青年100余人。
1949年5月,“公学”奉命南下,又有从刚解放的武汉和沿途各县一批知识青年参加进来,合计700余人。学员在学习期间,过军事化生活,享受供给制待遇,结业后由学校按需要分配工作。“公学”干部,是区党委、行署、军区分别从地方和部队选调来的,大都具有相当的文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其中不少是在延安中共党校、抗大、陕北公学、鲁艺学院以及北方大学学习或工作过的三十年代和1942年以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公学”从1949年2月开学至同年7月结束,历时4个多月,为革命事业培养了700余名干部,为开辟新区工作、支援解放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9年5月,鄂豫区党委、行署、军区完成了历史使命,奉命撤销,辖区分别归属鄂、豫、皖三省。
1979年,鄂豫区党政军首脑机关驻地旧址被商城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