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区大门 故里全景
许世友将军故里游览区位于河南新县田铺乡许家洼,是一代传奇将军许世友的出生地,也是许世友将军谢逝后的埋骨之地。许世友将军赫赫的战功、特殊的个性、“忠国孝母”的情怀的传奇的人生经历,深受世人敬仰,每年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前来拜谒、观瞻。许世友将军故里游览区已成为大别山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许世友将军是我国倡导火化以来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特许土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军生前南征北战,戎马一生,未能很好的孝敬父母,成为他一生的缺憾。为此,他多次提出死后加老家土葬,以实现其“生前尽忠、死后尽孝”的夙愿。
1985 年 10 月 22 日 ,将军与世长辞,经中央特批,其灵柩运回老家安葬,长眠于慈母身边。从此,青溪绕田,苍公翠柏之间的小村庄,又多了一道特殊的风景——许世友将军墓。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许世友将军墓地为中心,先后新修或改建了将军故居、生平事迹展厅、将军生前收藏毛主席像章展厅、将军纪念广场、许母坟、五凤松、习武场、农家乐园等多个景点,这里既是接受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辈的地方,又是观赏自然风光、体验淳朴民情的场所。
许世友将军墓地座落于万紫山,背倚来龙岭,面视五虎山,同南京军区修建,墓周围古木奇松,山花云海。春天,鸟语花香;夏至,松涛阵阵;秋来,漫山红叶;冬季林海雪原。四时山景变幻,美不胜收。墓地外显部分呈圆穹状,由 91 块扇状花岗岩砌成,有“九九归一”一说。许世友将军墓碑由杨尚昆主席和徐向前元帅所立,正面“许世友同志之墓”和背面碑文均为著名书画家范曾题写。
许世友将军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将军的出生地和将军父母的生活地,后经多次修缮、复原。现在五间房屋,土木结构,内摆放有大别山区老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反映了旧农民艰辛的生活状况和许母辛劳的一生。
许世友将军生平事迹展厅以将军传奇的一生为主线,用图片、文字、遗物反映将军光辉一生和独特个性,其中着重体现了将军的四大特点,即对党、国家、领袖的无限忠诚,战场上英勇无畏的精神,同战士、群众血肉相连的亲情和将军的深深孝母情怀,为人们参观和了解许世友将军其人提供了更翔实的资料。
许世友将军生前珍藏万枚毛主席像章展厅,展示了将军生前收藏的 10295 枚毛主席像章,着重反映了将军与领袖不同寻常的关系,体现了许世友将军的赤胆忠心,再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段风云历史,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及文物收藏价值。
此外,五凤松、习武场、纪念广场、砺剑池等景点都记录着许世友将军传奇人生的一件件传奇故事。
随着红色旅游的深入开展,许世友将军故里游览区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许世友将军独特的人格魅力将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许世友将军墓地
许世友将军墓地坐落在将军家乡万紫山下的来龙岭上。坐北朝南,背倚来龙岭,面视五虎山,墓的四周古木奇松,山花云海雪原。
许世友将军是我国倡导火葬以来,第一位被特许土葬的将军。将军生前多次提出“自古忠孝两难全,我自幼参加革命,报效生母不足,活着尽忠,死后尽孝,葬在母亲身边,以尽孝道。” 1985 年 10 月 22 日 ,将军病逝后,中央批示:许世友将军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特殊对待,准许回老家老松林土葬。因此,许世友将军的这次土葬,是毛泽东留下的、邓小平批准的,这是特殊的特殊。
许世友将军墓地是由南京军区修建,约 90 平方米 ,墓身凸现地面部分呈圆穹状,高 2 米 ,直径 4.2 米 ,由 91 块扇形、 1 块圆球形状白色花岗岩砌成。墓前耸立一块高 3.12 米 ,宽 0.8 米 ,厚 0.25 米 的灰色花岗古墓碑,墓碑由杨尚昆、徐向前等以私人名义所立,碑文由书法家范曾题写,正面是遒劲挺秀的七个行楷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背面为纵行书写的行楷小字,飘洒俊逸,铭刻着许世友将军戎马一生的赫赫战功。将军墓地内部构造为棺套棺,棺摞棺,内棺为将军生前战友尤太忠从广西采伐的楠木制造而成的。为表达对将军的悼念,灵柩内存放了两瓶茅台酒和两把手枪。酒与将军一生结下不解之缘,而将军对茅台却情有独钟,故将军又称“酒神虎将”。枪是将军的心爱之物,两把手枪中:一支毛泽东所送的,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击毙的国民党 74 师师长张灵甫所用手枪;另一支为法国总统戴高乐所赠的左轮手枪,将军生前战功赫赫,枪自然是最好的见证。
将军去逝前后,曾发生了几件谜一般的事件:刚挖好的墓穴起了一道霞光;遗体告别仪式的同时,突然下起大雨;魂归大别山时,鸡不鸣狗不叫等。这些事件给将军的土葬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许世友将军故居

将军故居坐落在许家洼后排。坐北朝南,有土木结构房屋5间,每间面积约 20平方米 ,土坯墙体,外裹青砖。房屋傍山而筑,屋顶齐全,地面呈梯次升高,门头上悬挂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题写的“许世友将军故居”牌匾。
由大门进入第一间为故居正屋。两边摆放着社会各界敬献的花篮,敬献者中有李德生、万海峰等 10 多位老将军;也有支树平、陈全国等几十位省部级以上干部,还有大小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近百个。东西墙上悬挂着许世友将军不同时期的照片,这些照片记载了将军不同时期的经历,反映了将军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心系劳苦大众、艰苦朴素的本色。其中,有一些将军表演少林拳的照片,提示出将军武艺高强,身手不凡的传奇。许将军 8 岁进入少林寺习武, 16 岁探母病打出山门回到家乡。 8 年中,将军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碗口大的杉树,他一口气就能撂断好几棵; 12 个铜板撂在一起,他一刀劈下去,铜板分成 24 片,他指似钢叉,叉人一下能捅五个血洞;抓人一把,能扒下一块皮肉;他身轻如燕,五六米宽的壕沟,一跃而过;一丈多高的房子,纵身上去声响不出。这些照片,为人们瞻仰将军、探寻将军一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北墙西角开有一门,由此进入,第一间屋居中搁置一口棺材,是将军 1979 年 10 月 22 日 写信安排大儿子许光为其置办的。六年后的同月同日,即 1985 年 10 月 22 日 将军去世,此棺由“松杉槐柳柏”五种树木做成,意味着“五子同心”。当然,这口棺木后来没有用上,放于此地,留作后人瞻仰将军的遗物。东边一间,是将军生前的住室, 1958 年,身为南京军区司令的许世友回家探亲,谢绝了县里的安排,住在这里,守候在母亲身边,将军生前用过的木床及太师椅,依然摆放在当年的位置上。我们再沿阶梯西下,到达底层两间房屋。在西间里摆放着将军生前劳作时用的石磨,南墙上,有一个约容 1 人进出的洞穴,是当年许世友将军在革命年代回家探母时被叛徒出卖,遭国民党当地民团 100 多人围捕,情急之下,许将军用莲花掌将墙打开一个洞口,施展轻功从屋顶逃走,后人称此洞口为“避匪洞”。
瞻仰将军故居,可以探悉将军传奇一生,感受将军忠国孝母情怀,感受当年大别山区人民为推翻黑暗世界,缔造美好生活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风貌。

少年时候卧室 太师椅

生前自备的棺木 故居厨房
许世友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

许世友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根据当地农房原来样式改建而成,共五间砖瓦房屋。陈列馆内主要以图片的实物为主。图片再现了许世友将军忠国孝母、豪饮发言、武艺高强、赤胆忠心的动听故事,揭示了这位忠臣孝子、铁胆将军的传奇一生。
陈列室里将军在不同时期照片,反映了将军不同时期的生活情况。
许世友将军在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历尽艰险和曲折,其英勇的精神,刚直的性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写就了他独特的一生。在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黑暗年代,他毅然投身革命:大革命处于低潮时,他无所畏惧、通往直前,九死一生,为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围剿”和红军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他出师太行,进军冀南,转战胶东,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他机动灵活,指挥果断,驰骋山东,挥师南下,立下赫赫战功;建国以后,抗美援朝指挥西沙保卫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安全。他善于学习的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有着卓越的作战指挥才能和丰富的建军、治军经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粉碎“林彪”、“四人帮” 的斗争中,他忠于党、忠于毛主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许世友同志集中华民族忠、孝传统美德于一身,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观陈列室,不仅可以了解将军传奇的一生,感受忠骨孝魂的情怀,以永远纪念和学习他立党为公、无公无畏、襟怀坦荡、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和精神风范。而且可以激发斗志、启迪思想、荡涤心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许世友将军使用过的军床 许世友将军使用过的14把军刀现珍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

许世友将军生前穿过的布草鞋和用过的子弹带
许世友将军生前珍藏万枚毛主席像章展厅
“活着尽忠,死后尽孝”,这是许世友将军生前恪守的人生信条。他把对党、国家、人民的忠诚具体到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这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同时,也表现在对毛主席像章收藏上。
毛主席像章是现代徽章艺术中特有的精品类别,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造型,已超同一般徽章的固有特性,被中国收藏界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观”。她凝聚着人民对领袖的热爱和崇敬,记录了毛主席光辉的一生和丰功伟绩,也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军史和革命史。
本展览所展出的万余枚毛主席像章均由许世友将军生前自己收藏,其品种之全、精,珍品之多,制作之精致、独特,存世之稀少、珍贵,在全国都不多见。
通过展览,使大家在重温历史,再目睹伟人风采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许世友将军赤胆忠心的情怀。

“忠” 全国山河一片红

精品系列

“夜光” 朵朵葵花向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