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信阳行

日期:2021-05-10 10:51:43   来源:   作者:

 

     冬日的大别山,苍山凝翠,绿水含烟。日前,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全国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不顾冬日的寒意,怀着对革命老区一腔火热情怀,专程赴信阳对鄂豫皖苏区时期几个老苏区县进行了为期八天的考察。石仲泉莅临信阳考察,市委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市委常委、秘书长冯鸣亲自安排调研考察的有关事宜,市政协副主席廖长明、周慧超,市委副秘书长程伟先后陪同考察。党史部门的同志全程陪同石仲泉信阳之行,聆听了这位党史学家的指点和教诲。 
                                      

走走党史


      “走走党史”是石仲泉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他躬亲力行,已跑遍800多个县实地考察。石仲泉有一个系统地走走党史的计划,称之为建党行、井冈行、苏区行、长征行、延安行和开国行。
      石仲泉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先后在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等部门工作,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主管中共党史的研究和编写,现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他曾参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小组工作,随后具体负责《历史决议注释本》的编写和修订,主编多部有影响的党史著作,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解读过十七大报告。
      在谈到“走走党史”这个概念的内涵时,石仲泉说,2001年,我去江西瑞金参加一个理论研讨会,随后考察了一些地点,感到档案文献记载的一些东西需要实地考察加以印证。譬如考察宁都会议旧址后,把会议召开的地点由小布订正为小源。他说,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重要历史人物活动区域,实地考察,走走党史,把历史事件来龙去脉搞清楚,就更能科学地把握党史的脉络,编写出来的党史才会有血有肉,准确详实,促使概念党史向形象党史的转换。
      石仲泉信阳之行就是他“走走党史”之苏区行的一部分。石仲泉说,我的老家是湖北红安的,到信阳革命老区考察,是我多年的夙愿,今年终于有机缘得以成行。

 与市委书记共话“三农”

        在石仲泉到达信阳的第二天,市委书记王铁,冯鸣秘书长专门抽出时间到浉河宾馆看望这位中共党史学专家,并进行了一个多小时长谈,切磋对当前党的农村政策的认识。
       王铁介绍说,信阳是农业大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工业欠发达,政府不富,农民不穷,并列举一些数字加以说明。谈话伊始,王铁就将话题引到“三农”问题上来。王铁认为,为政谋策,“三农”最重。不久前,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在信阳这样一个农业大市工作的主职领导,王铁在这方面有诸多思考,致力于探索解  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和办法,“农民问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非常巧合的是,石仲泉在10月29日的《文汇报》上,以《农民问题仍是个天大的问题》为题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了十七届三中全会所作重大决策的深刻内涵。
       石仲泉说,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接力奋斗。十七届三中全会抓住“农民问题”这个“天大的问题”,它所作的决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石仲泉还谈起这个问题的历史依据。2200多年前西汉的郦食其论治国策时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那时,我们国家已进入封建社会,其“民”无疑主要指农民。石仲泉认为当代中国人民大众的主体仍然是农民,解决农民问题关乎国家长远发展。。
       王铁接着介绍了他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探索思考,以及这些年来信阳立足本地实地,抓住特色发展县域经济强农富民的做法。
       石仲泉对信阳的做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党的农村改革政策的理解、诠释融和骀荡在这番轻松而热烈的谈话之中。临别时,王铁将自己最近研究“三农”问题的两本专著——《浪激村潮——中国新农村建设十大问题探究》、《开源弄潮——中国新农村建设筹资问题探究》赠予石仲泉留念。
 石仲泉为邓颖超祖居题词 
       石仲泉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时,曾在周恩来研究组工作,对周恩来研究颇有建树,今年又编写出版了《我观周恩来》一书,在第三届周恩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议建立周恩来学。石仲泉认为,周恩来其人、其史,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丰厚精神资源,研究周恩来是一个永久性课题。按照行程安排,石仲泉欣然前往邓颖超的故乡光山,考察邓颖超祖居。
       邓颖超祖居位于光山县城关镇文化街白云巷(原贡院街)。邓颖超的父亲邓廷忠,清朝咸丰末年出生于光山,自幼习武,考中武进士,为皇宫侍卫官,后任广西南宁镇台。邓颖超自幼生长在南宁,7岁随母亲迁居北京。1925年与周恩来结婚,携手风雨同舟的革命生涯。
       赵朴初先生曾评价说:“这样的夫妻,历史上是罕有其匹的。”
       光山县政府为了弘扬革命先辈的崇高品德,用邓颖超的风范教育世人,将祖居修葺一新。2006年,邓颖超祖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考察的当日,我们由光山新城驱车而往,途中经过司马光广场、茶博园,风光旖旎的新城风貌,多处人文景观,彰显光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邓颖超祖居分前后两进,第一进为展览室,陈列了邓颖超生平事迹照片及与周恩来的部分合影照片,第二进则保留了当年邓家住宅风貌。绕过围廊便来到西花园。左侧围墙上镌刻着名人纪念题词。庭院中,邓颖超秘书赵炜,周恩来秘书纪东将军手植海棠树浓绿欲滴。石仲泉高兴地和大家一起在海棠树前合影留念。
       陪同考察的县领导问及参观印象时,石仲泉建议布展要进一步充实内容,突出邓颖超风范。周恩来在中央一直处于核心领导地位,他对国事、家事的处理,邓颖超非常理解支持。建国之初,政务院依据邓颖超不平凡的经历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曾提议邓颖超担任某部部长,但总理不同意,邓颖超相当长时间在全国妇联任副主席职务。周恩来逝世后,邓颖超才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198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石仲泉语气凝重地说:“共产党人不搞夫妻店嘛!”
       说到这里,祖居纪念馆的同志请石仲泉题词留念,石仲泉挥笔题写了“恩来党杰,颖超人范”八个大字。这大概是他多年来对总理和邓颖超崇高风范和光辉业绩熟稔于心后得出的评价吧。
 古风今韵  红绿相宜

      信阳地处江淮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进程中,信阳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留下了为数众多的革命遗址。大别山风和淮河滔水在这里交融,豫风楚韵在这里交织,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徜徉在红色土地,同时又置身于一个绿色世界。
      我们陪同石仲泉老师一路风尘走走党史,先后考察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王大湾会议旧址、新县红色首府景区、箭厂河红色旧址群、金刚台红军洞、赤城苏维埃政府旧址、黄湖农场胡耀邦旧居等景区、景点。
      考察途中,石仲泉对纪念展馆的陈列内容看得很认真,对革命遗址的地形、地貌观察很仔细。他不时地与陪同的市、县领导和党史部门的同志探讨一些问题,对革命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
     石仲泉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十分注重对重要革命旧址的考证。其间,他冒着细雨考察光山花山寨会议旧址,绕道步行二、三里土路前往刘邓大军渡淮遗址息县大埠口考察。他严谨治学、唯实、谦逊的作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信阳期间,石仲泉还考察了信阳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虽时至冬季,信阳这方灵山秀水依旧呈现出北国江南的秀美。碧波荡漾的南湾湖,钟灵毓秀的灵山,奇峰突兀的观音山,古风韵味的战国时期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台,番国故城遗址,等等,无一不展示出“生态信阳”、“厚重信阳”的魅力。
      石仲泉在信阳考察期间,恰逢信阳入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中小城市20强”,为了让他对老区面貌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县区的同志还悉心安排到罗山高中新校区、新县涉外劳务培训中心、固始寻根博物馆、华英集团工业园、信阳工业城同合车轮厂和羊山新区参观考察项目,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展现信阳改革开放的成就。

      石仲泉说,通过实地考察,感到信阳“红”、“绿”兼备,“古”、“俗”皆有的资源非常有特色,有震撼力、吸引力。他说,信阳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新时期又创造了新的辉煌。他希望党史部门要当好党委和政府的“智库”,深度挖掘红色资源,为更好地整合红色资源和旅游线路建言献策;要加强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研究,进一步宣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中共党史上应有地位;要把信阳干群发展本地经济的好做法、好经验总结出来,宣传出来,各方面携起手来,共同打造红色大别山,续写新时代的灿烂华章。
      一周的考察时间似乎显得太短暂,石仲泉告别信阳时仍感意犹未尽,他表示有机会再来信阳走一走,看一看。我们也期待着他的新作《苏区行》早日问世。

 

信阳------“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中小城市20强”之一 

(此文刊登于《魅力信阳》2009年第一期  

作者系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