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0 11:36:02 来源: 作者: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纪念刘志敏烈士诞辰100周年。刘志敏是大别山区早期参加革命的女同志之一,是中央苏区优秀的妇女领导干部,中共党史上著名英烈。她为中国革命事业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付出了毕生精力,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的英雄事迹感人至深,她的崇高品德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纪念刘志敏烈士诞辰100周年,对于弘扬烈士的革命精神,激发信阳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共建和谐魅力信阳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搞好纪念活动,市委书记王铁在3月份就作出批示,罗山县委、县政府作了大量准备工作。特别是漯河市纪委李书记及刘志敏烈士的亲属亲自到会,大家共同回顾刘志敏烈士的不平凡的革命历程,缅怀老一辈的崇高风范,很受教益,很受鼓舞。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学习刘志敏烈士的光辉革命精神:
第一、牢记使命、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
刘志敏在青年时代求学期间接受马列主义,确立了革命理想,并为之孜孜追求,不懈奋斗。她生活成长的时代,正处于中国社会动荡变革时期。一方面,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军阀混战,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另一方面,新文化、新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变革图存已是人心所向。刘志敏较早受到爱国主义和进步思想的启蒙,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知识,十四、五岁到开封求学,十九岁赴苏联留学,树立崇高革命理想和远大政治抱负,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意气风发,青年才俊。经受革命斗争的磨炼和考验,在工作实践中增长才干。从青年学生成长为中央苏区的优秀妇女领导干部,从作白区工作到苏区负责一个方面的领导工作,刘志敏历经磨难和艰辛,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热情和革命斗志,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
她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白色恐怖异常严重,但是她无所畏惧,积极开展地下斗争。大部分工作是在深夜进行的。白天活动有人盯梢,但都能机智地躲开敌人的追踪,严肃而又认真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到中央苏区后,刘志敏在中共宁都中心县委工作。1933年1月,任建宁中心县委常委、妇女部长。在建宁工作期间,显示了卓越的工作才能和高昂的工作热情。她没有留学女大学生的痕迹,给人们的印象是热情奔放,谈笑风生。她没有领导的架子,总是那么艰苦深入,联系群众。她从没有闲过,常常奔波在苏区的山村僻壤,组织发动苏区妇女支援红军反“围剿”,筹集物资赴战场慰问红军。在她工作区域内,动员了大批青年参加红军,成为红七军团的主要兵源,为扩充红七军团作出了突出贡献。即便是在坚持苏区斗争的艰难岁月,她也没被困难和敌人的搜捕所吓倒,坚持在游击战争的最前沿。须臾不忘记责任,为革命工作殚精竭虑;时刻牢记使命,百折不挠,不懈奋斗。她的这种革命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目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正处于攻坚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要学习刘志敏的这种革命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克难攻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
第二、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风范
在革命斗争中,刘志敏是热情很高的强者。她心中只有党、有人民、有革命;在对待人与己、公与私的问题上,又是舍己为人、公而忘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具有纯洁高尚的风范和品德。
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中央苏区工作期间,她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来自基层的同志,帮助他们学习革命道理,指导他们作好工作,让同志们感到如沐春风般温暖,更增添了作好革命工作的信心;对年轻同志,她言传身教,激励他们的革命斗争热情。
她作为领导干部,不仅平时处处考虑别人关心别人,就是在漳州监狱被关押的生死时刻,也时刻悉心照料同狱难友,注意革命者的风纪风貌。
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刘志敏更是忍痛割舍了儿女亲情,她先后两次将出生只有几个月的孩子托付给老人抚养。大儿子因没有稳定的生活环境,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生病无法医治,未谙世事就过早离开人间。第二个孩子在上海出生不到三个月时,他们接到去中央苏区工作的通知,征途漫漫,戎马倥偬,他们夫妻决定将孩子送回洛宁县奶奶家抚养,母子从此分离。
刘志敏自从参加革命后,从未回家看望老人。此次回河南送幼子,顺便回家探望年迈体弱的父母双亲。因形势紧张,匆匆而回,匆匆离去。刘志敏安慰父母双亲,等革命成功了一定回来陪父母过上几年好日子,但是,此次离别竟是最后的永诀。刘志敏敬孝父母、抚育儿子的心愿没能如愿。为了千家万户的母子安宁,为了天下的家庭永享太平,她终生舍去了天伦之乐。她这种热爱党的事业,为了天下劳苦大众而奉献一切的崇高品德,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军民进行了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斗争。很多共产党员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涌现出了许多英模典型。这些新时期的英模,和革命战争年代的英烈们一样,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党的宗旨。我们纪念英烈,就是要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弘扬优良传统。在英烈们面前,碌碌无为,不思进取者,会感到汗颜;挥霍奢靡者,会感到羞愧;损公肥私,中饱私囊者,更应该感到羞耻。我们纪念英烈,就是要锤炼党性,砥砺意志,屏弃不良作风,常修为政之德,常怀为民之情,使党的事业兴旺发达,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三、矢志不渝、坚贞不屈的革命情操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刘志敏奉命留下坚持苏区的革命斗争。在被捕后,面对国民党的一切威逼利诱,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坚持斗争达半年之久,直至慷慨就义,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崇高革命气节。
1934年,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为了扭转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担负起北上抗日的重任,中共中央决定:主力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万里长征。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刘志敏和革命伴侣李翔梧奉命留在中央苏区,继续坚持巩固苏区的斗争。刘志敏所工作区域闽赣省是中央根据地的东北大门,首当其冲地成为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的目标。由于斗争形势的恶化,闽赣省委机关先后从黎川迁往德胜关、建宁、都上、宁北。12月,国民党军队更加疯狂地“围剿”闽赣苏区。省委机关随军区部队,在宁化、建宁、归化边区深山中与敌周旋。 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一些革命意志薄弱者变节投敌。 然而,刘志敏仍以顽强的革命意志,旺盛的革命热情,和其他同志一道坚持着革命斗争。12月底,部队在今宁化县棠地遭到国民党军队五十五师包围。突围战斗中,刘志敏不幸被俘。
刘志敏被捕后一刻也没放弃斗争,充满必胜的信念。在她的言传身教下,狱中战友们都表现得非常坚强。漳州绥靖公署监狱对她进行人身折磨,每顿只让吃一碗稀粥,牢房既潮湿又肮脏。经过多次抗议和绝食斗争,监狱的生存条件稍有改善。
为了弄清刘志敏的真实身份,敌人对刘志敏进行多次酷刑折磨,但是,她丝毫没有动摇过坚强意志。半年之后,由于叛徒出卖,敌人得知刘志敏的真实身份,以给钱给官给自由为诱饵,让刘志敏说出突围战斗中省委领导成员的情况,刘志敏痛斥敌人的卑鄙行径,回击了敌人的一切威逼利诱,视死如归。 1935年6月,刘志敏在漳州城西门外刑场英勇就义时年仅27岁。
就在同年3月,已调任中央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的李翔梧,为牵制敌人,掩护长征部队北上,在江西会昌天门障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8岁。刘志敏、李翔梧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从容赴死,让山河为之动容。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壮丽人生篇章,成为中共党史上著名的夫妻英烈。
无数个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革命前辈不畏艰险,不懈奋斗,成就了共和国的基业。
我们纪念刘志敏烈士,就是要学习她为了革命事业,百折不挠、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学习她爱党为民,甘于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学习她浩然正气,恪守信念,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要通过纪念活动,进一步弘扬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增强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建设和谐魅力信阳拼搏奋进。刘志敏烈士的优秀品德和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家乡人民为建设美好信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