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赶潮不停步
——我市持续推进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综述(上)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以全面落实“六个放大提升”为统揽、为重点,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把试验区建设抓得更实、更新、更准”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加压奋进,务求实效,进一步掀起全市上下思改革、谋改革、抓改革、推改革的新热潮,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继续保持了全面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趋势和气势,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土地流转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小田变大田,小农户融入大生产,有效提高了粮食单产和总产。我市粮食总产连续多年在110亿斤以上,去年达到115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全省的1/10。
今年围绕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我市继续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放大规模流转效应,重点发展千亩土地流转示范园,土地流转规模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共流转土地942万亩,其中耕地425万亩,林地447万亩,水面及其它70万亩。各县区新启动建设5个千亩土地流转示范园进展顺利、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已经建立52个示范园,形成了政府引导型、招商引资型、民间投入型三种类型。加强土地整理工作,整合项目资金,重点推进整村流转。浉河区一次性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的有12宗,其中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对董家河镇清塘、石畈、河口、驼店等村茶园、山林实行整村流转,流转面积2.2万亩;华祥苑茶业有限公司一次性流转董家河镇天云寨林茶场3800亩,用于发展生态有机茶叶种植及茶叶精深加工。固始县张广乡九龙村将土地流转扩大到4个村近9000亩,将流转土地进行整理,宜粮则粮,宜养则养,林、渠、路、塘等配套设施完善,高标准的示范园初具规模。
信阳借助试验区建设这一大平台,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潢川县的付店镇晏庄村通过整村土地大流转,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有机农业,目前已建成占地35亩的6座钢构高架育苗工厂、500亩蔬菜大棚、千亩农家乐采摘园和5000亩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流转田、好分钱,流转田、种大田,流转田、好挣钱”;“入股入社好,分钱分红忙”;“育苗插秧不下田,收割稻子不动镰,农忙时节成农闲,腾出时间好挣钱”。群众鲜活的语言表达的都是真情实感,也道出了土地流转带来的实惠。
金融创新深入推进,盘活资金水平进一步提升
让小钱变大钱,让资产变资本,让死钱变活钱——在试验区建设中,我市建立了市、县、乡三级担保网络,担保基金达到14亿元,担保能力达到60亿元;推行农村山权、地权、水权、房权、林权等“五权”确权颁证和抵押担保;培育发展各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成村镇银行5家,农村商业(合作)银行3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19家,小额贷款公司10家。金融创新深入推进,盘活资金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农村经济发展“供血”。
一是加快确权颁证。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累计确权面积647.3万亩,确权办证率95%;农村水域滩涂养殖确权面积57.81万亩,确权办证率64%;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面积137.7万亩,确权办证率90%;集体林改确权面积906.8万亩,确权率达99%;房权确权已全面展开,确权户数66.64万户,确权率91%;农户用“五权”作抵押在金融部门贷款5248笔,贷款金额119516万元。淮滨县还创新开展了船权确权及抵押担保业务。
二是加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规范运作。截至目前,全市注册成立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达551家,注册资金35101万元,共发生业务13020笔,资金发放额 49024.65万元。浉河区、罗山县、潢川县组织资金互助合作社的业务骨干就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业务运转等方面进行了专门培训,并聘用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财会、管理人员充实到各个资金互助合作社,促进了资金互助合作社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是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截至目前,信阳银行在市辖区设置营业网点18个,其中浉河区16个,平桥区2个;在光山、淮滨、潢川、罗山、商城、息县6个县成立了分支机构,其中息县支行为今年新成立;固始县、新县分支机构目前正在报批之中,力争年底投入营业。浉河、平桥、潢川、固始、淮滨5个县区成立了村镇银行,珠江村镇银行商城分行即将挂牌运营。全市共成立小额贷款公司12家,注册资本26000万元,累计发放贷款68959.5万元,从银行机构融入资金4500万元。全市共成立担保公司59家,担保基金达到14亿元,担保能力达到60亿元。固始县今年上半年新成立担保公司3家,全县担保公司增至8家,担保基金达2.2亿元。淮滨县金财信用担保公司今年为44户养殖户担保贷款1790万元。
四是着力建好征信体系。我市试点乡镇积极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息县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加、重点突破、多方受益”的原则,着力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开展农户信用评价为切入点,积极探索破解农户融资难的新路子,在全县选择5个乡镇20个村开展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已采集农户信息1.7万户,有1.1万户信用户获得了金融机构授信3.3亿元,累计发放信用贷款8700多万元。 (记者 赵雪峰 秦 旭)
扬帆赶潮不停步
—— 我市持续推进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综述(中)
专业合作创新推进,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靠机制创新为农民增收。改革试验中,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融入了合作组织。目前,全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211家,入社农户69万户。
今年,我市坚持扩大辐射与提升内涵并重,通过加强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机制,促进了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数量增加。主要形成了职能部门主导型、基层组织牵头型、龙头企业领办型、创业人才带动型的四种创办类型,基本形成了互助式合作、依托式合作、托管式合作三种不同层次的合作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达4315家,比年初增加了410个。
二是规模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辐射带动农户能力进一步增强,合作社(不含农民资金合作社)入社会员达到40.2万人,占农户总数的42%,今年年底有望达到50%。国家级示范社和省级示范社发展到38家。入社社员100人以上的、流转面积500亩以上的和年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比例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三是农机增强。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92个,入社成员2.1万个,入社机械2万多台(套),特别是有31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水稻温室育秧工厂(大棚)建成并投入使用,较2009年增加了23座,较2010年增加了9座,设计能力可满足160万亩大田机插需要。今年机插秧面积达到112.5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15%,较2009年扩大近100万亩,大大提高了主要农作物的机械化水平。潢川县的兴豫农机合作社,目前已建成使用6个工厂化育秧基地,并签订机插秧面积订单15万亩,辐射周边4个县。
四是科技创新。合作社多种形式重点推广了超级稻高产栽培、水稻旱育盘育抛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油菜免耕栽培、花生地膜覆盖、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轻型简化技术,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了农业品种优良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的耕作方式。
五是投入加大。在合作社统一经营的带动下,对流转土地进行田、水、路、林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明显加大。靠天耕作的薄产田被改造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耕作方便、运输畅通的高标准示范农田。光山泼陂河镇5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每亩投资700元,目前已修路12公里,排灌水渠6.8公里,并通过小田并大田,拆埂并渠以及荒地整理,新增耕地400多亩,通过实行良种良法、科学灌溉、合理施肥,采用江浙地区旱地直播的先进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耕作模式。
六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在合作社的统一引导下,充分合理利用土地,推广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手段,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固始县大棚村金地种粮专业合作社,所有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5000亩耕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集约化、良种化,亩均增产水稻150斤。平桥区马氏生态茶叶合作社,按照“一分散六统一”模式,有品质、有品牌,茶农户均增收2000元。全市69万入社农户按最保守的平均增收500元计算,每年总增收可达3.5亿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实现了服务专业化,推进了经营集约化,促进了产品标准化,助推了农业产业化,发挥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积极作用。
富民计划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今年我市在试验区建设中,围绕持续服务、推进华英农业富民工程和“3133”战略,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常态化管理、加强全程服务和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养殖水平上,进一步强化措施,完善企业和农户双赢长效机制,做实做细做好华英富民计划工作,全面完成了华英鸭(鸡)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任务。
实施“华英农业”富民计划,建一个标准化养殖小区投资30万元左右,每批出栏1万只左右,全年平均8批出栏8万只,纯利润8万元。全市共有这样的养殖小区700个,养殖户年净收入5000多万元。商城县鲇鱼山乡吴继发去年新建2个养殖小区,当年交售华英鸭6批12万余只,纯利润15万元,平均每只获纯利1.2元。4月14日,市委、市政府在潢川县召开了全市“华英农业”富民计划工作会议,着眼进一步发挥华英主体作用、政府主导作用和农户主力作用,督促华英公司完善价格体系,规范技术服务,保证养殖批数,保证养殖效益;加强部门协调,保证扩建任务,保证服务质量,确保养殖小区建成一个、使用一个,见效一个。
继续大力发展茶产业和其他特色产业,全市新发展茶园面积30.3万亩,改造老茶园面积5万亩。先后在武汉、上海、福州、广州等大城市成功举办“信阳红”风暴,进一步提高了“信阳红”红茶知名度。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茶企业与农民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带动茶农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记者 赵雪峰 秦 旭)
扬帆赶潮不停步
—— 我市持续推进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综述(下)
农保扩面加快推进,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试验区建设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全市已有6个县区、6个管理区全部实施了新农保,42万农村老人领上了“退休钱”,年内可以实现全覆盖,这在革命老区是首例,在发达地区也不多见;全市建成2807个村标准卫生室,在北京等地设立新农合农民工定点医院,免费培训村医3000多人次,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创建了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选聘孝心养老护理员,让农村空巢老人、特困老人老有所养。
今年,为进一步提升全市民生保障水平,市委、市政府自我加压,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并要求已经全面实施新农保的县区参保率要在90%以上。为确保新农保全覆盖这一民心工程落到实处,使广大农民更早更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改革发展成果,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都把新农保扩面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集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行动,先行先试,快速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罗山县、平桥区、新县、商城县、潢川县、浉河区和6个管理区、开发区全面实施了新农保,固始县、光山县、淮滨县、息县4个县的新农保扩面工作正在按照计划开展。
“四项改革”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试验区建设中,我市以6个管理区、2个中心城区和各县区近郊乡镇为重点,深化城乡一体化“四项改革”,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四配套”,27万农民顺利转为市民。统筹规划、示范引领,因地制宜撤并“偏、远、小”自然村、居民点,推进农村社区化,全市共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93个,其中已成规模的168个,入住农户8万多户,使农民在农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今年以来,各县区都按照要求新启动了10个以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管理区、开发区也结合实际启动或加强了原有社区建设,有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通过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大大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节约了大量土地并提高了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利用效益。
截至目前,今年全市新开工新型农民社区253个,在建的有693个,2010年—2011年建成的有267个,社区规模在500人以下的有548个,500人—1000人的有214个,1000人以上的有135个。光山县统筹规划,破解难题,集中支持,创新推进,共规划新型农村社区136个,规划建设14500户,其中12个在200户以上,总建筑面积38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0亿元,呈现出新开工项目多、规模大、进展快、规划标准高、模式新、产业发展好等突出特点。息县以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整合各类惠农资金,建立5000万元土地整治专项基金,整治土地7.8万亩,新增耕地2万亩,不仅解决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资金,而且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村“六大员”试点全面推进,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试验区为解决“三农”问题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激活了要素、增强了活力。广大干部群众精神抖擞抓改革,凝心聚力搞试验,满腔热情干事业。
全市近千名领导干部到市、县、乡三级示范村担任名誉村长,300多名优秀机关干部担任“双薄弱村”村党组织第一书记,7000多名农村“六大员”活跃在田头、地头、村头,400多名机关干部、1000余名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工作人员参与土地流转,领办专业合作社,创办农业示范园。有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来信阳投资兴业,一批博士、硕士和优秀的大学生回乡投身农业。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开展农村“六大员”试点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分批启动、规范选聘、科学管理、发挥作用”的指导思想,如期完成了全市8县2区、6个管理区(开发区)第一批30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38个市级、372个县级、402个乡级农村改革示范村和317个选派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双薄弱村”,共1043个村(除去交叉)的“六大员”选聘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340个行政村开展第一批农村“六大员”试点工作,其中商城县、浉河区、羊山新区、鸡公山管理区、信阳工业城、南湾湖风景区、上天梯管理区在所有行政村全面铺开,已选聘农村“六大员”行政村1285个,共选聘农村“六大员”7710人,其中已发放聘书村有737个,已上岗工作村有814个,有办公场所村1120个,制度上墙村646个,待遇落实村430个。 (记者 赵雪峰 秦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