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1965)
北京市人。1925年秋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1926年10月在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10月,被中共中央派往鄂东北革命根据地,任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大队长、支队长,红一军第一师三团团长。参与指挥粉碎“罗(霖)李(克邦)会剿”、“鄂豫会剿”和“徐(源泉)夏(斗寅)会剿”。1931年1月,任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团长。11月7日红四方面军成立后,任红四军第十师、第十一师师长。率部参加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西征转战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 1933年7月,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兼彭杨学校校长。协助徐向前总指挥,运用“收紧阵地,诱敌深入,伺机反攻”的作战方针,指挥仪南、营渠、宣达战役和反六路围攻作战,取得歼敌10万余人的重大胜利。1935年3月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6月任红军大学校长。9月南下转战川康边,任右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36年4月后,任金川省军区司令员,红四方面军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7月,在甘孜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后,任红军大学步兵校校长。率部第二次北上。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参谋长,后方司令部司令员并兼任中共晋冀豫省委军事部长,晋冀豫边区游击司令部司令 员,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中共中央党校第二大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军委第四局副局长。参加并指挥了反六路围攻和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北满军区司令员,嫩南军区司令员,西满军区副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党务委员,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校长兼政治委员林彪未到职),中南军政大学副校长兼武汉警备副司令员。参加了解放东北及辽沈、平津、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 1950年7月任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回国后,历任后勤学院副教育长、教育长,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5年12月15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