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7 09:40:36 来源: 作者: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经过一年作战,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 , 科学地分析全国革命形势和国共两党军事力量的变化 , 明确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 ”, 毅然决定“举行全国性的反攻 , 以主力打到外线去 , 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同时将战略进攻的方向选定在大别山区 。这是因为:
其一,大别山雄峙于当时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襟长江而带淮河,进可八面出击,守可岿然御敌。我军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同我们争夺这块战略要地,这就恰恰可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战略目的。
其二,国民党军队对我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造成了哑铃形战略态势,其联系两翼的中央战线则凭借黄河天险,只以少数兵力实施防御,成为“要害和薄弱部分”,敌之战略纵深的中原一带兵力异常空虚,这对我军的突破和进军都极为有利。
其三,大别山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老革命根据地。早在党的创立时期,这里就开始有党的活动,并较早建立了党的组织。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这里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红军部队。经历了长期革命斗争的洗礼,具有深厚的革命基础,有党组织和游击队坚持斗争,便于我军立足生根。
其四,大别山乃至中原地区,地域广阔,山川交织,水泊棋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国民党进行内战的重要兵源、饷源、粮源搜刮地。我军占据大别山区,敌之兵源、饷源、粮源即为我所用,这样,不仅保护了解放区的经济,而且缩小了敌之人力、物力资源。
为了实现经略中原的战略计划,党中央和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即由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跃进大别山 , 由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豫皖苏鲁地区,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挺进豫西,三军配合作战;另以陕北解放军出击榆林,调陕北敌军北上,以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把进攻山东之敌引向渤海边,便利三军行动。
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遵照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部署 , 于 1947 年 6 月 30 日 , 奉命率晋冀鲁豫野战军 一、二、三、六纵队12万大军,在东阿至濮阳一线一举突破黄河天险 。刘邓大军于 7 月1 日至 28 日 , 发起鲁西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 9 个半旅,计 5. 6 万 余人 , 赢得了战略进攻的首战大捷。从 8 月 7 日起 , 兵分左、中、 右三路长驱南征 , 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刘邓三路大军以气吞山河之势 , 穿过陇海路 , 逾越宽达 30 多里、遍地积水淤泥的黄泛区,通过沙河、颖河、洪河,强渡汝河,抢渡淮河,于8月底先后到达大别山区 , 胜利完成了中央突破的任务。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以后,重建大别山根据地 ,经历了三个回合的斗争。一是实施战略展开。刘邓首长遵循“分兵以发动群众 , 集中以对付敌人”的原则 , 一面作战 , 一面做群众工作 , 建立新政权。9月上旬 , 集中优势兵力 , 在商城的河风桥、钟铺和光山斛山附近 , 对尾追进入大别山的敌 23 个旅和白崇禧两个师的进犯 , 给以沉重打击。9月下旬在光山砖桥文氏祠召开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 ( 即王大湾会议 ) , 整顿军纪 , 部署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王大湾会议后 ,部队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到9月底, 解放县城 23 座。二是积极寻机歼敌。 刘邓首长以一部兵力牵制和迷惑集结在大别山北部的敌人 , 以主力出鄂东、皖西 , 在六安的张家店全歼敌一个旅 , 在浠水高山铺全歼敌一个师加一个旅 , 并以疾风扫落叶之势 , 连克长江北岸近十座城镇 。 至此,我军已控制长江北岸达300里,威震大江南北。三是实施战略再展开 , 坚持内外线配合,粉碎国民党对大别山的总体战。11月底,蒋介石以33个旅的兵力,采取军事与政治相结合、围歼与“清剿”相结合的所谓总体战,对大别山进行大规模的围攻。为粉碎敌人的围攻,刘邓命令南下后续部队第十、十二纵队分别向桐柏、江汉地区实施战略再展开 ,野战军指挥部分为前后两个指挥所。邓小平政委率前方指挥所及野战军主力留在大别山坚持内线斗争 , 刘伯承司令员率后方指挥所和第一纵队北渡淮河,挺进淮西。内外线配合,彻底粉碎了敌人大规模的围攻。三个合回 , 不仅歼灭敌军 10 万余人 , 还创建了鄂豫、皖西、桐柏、江汉等解放区。
与此同时 ,陈谢兵团和华东野战军主力,也分别在豫陕鄂和豫苏鲁地区完成了战略展 开任务。三军在中原布成“品”字形阵势 , 互为犄角,逐鹿中原,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调动、吸引了大量敌人,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二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战略行动,对推动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为全中国的解放建树了丰功伟绩。
( 一 ) 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从根本上扭转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局势。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的钳形战线上给予粉碎性一击,敌之黄河防线为之崩溃,不得不退到长江一线,迫使蒋介石进行两面作战:一面继续向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进攻,一面又不得不从前线抽调兵力回援大别山。这样就 有力地配合了山东、陕北战场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把解放战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变为战略进攻,敌则变为战略防御。
( 二 ) 主力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 , 将战争引向了国民党统治区。刘邓、陈粟、陈谢三军在中原地区展开攻势 , 恢复和扩大了中原解放区 , 迫使国民党不得不从 南线之守备兵力中抽调五分之三的兵力在中原与解放军打争夺战。这样以来 , 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场已经转移到国民党统治区进行。蒋介石之兵源、饷源、财源为人民军队所用 , 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 , 破坏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生存条件的恶毒计划。
( 三 ) 建立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为淮海大决战创造了条件。刘邓大军南下,创建了大别山根据地,继之,刘邓、陈粟、陈谢三军以大别山根据地为基础,逐鹿中原, 大量歼敌,逐步恢复和扩大中原解放区。到1948年7月底,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已歼敌正规军20万人以上,摧毁国民党专署、县府 100 多个 ,解放了拥有 4500 万人口的广大中原地区。中原解放区的巩固 , 为淮海战役创造了条件。
(四)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加速了蒋家王朝的灭亡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刘邓大军为前锋和支柱 , 陈 粟、陈谢大军为两翼 , 三支大军犹如三把利剑直插敌人胸膛 , 不仅对改变解放战争全局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 而且由于深入到敌区腹地 , 打乱了蒋介石的整个战略部署 , 直接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战略要地武汉 , 从根 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三
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 , 刘伯承、邓小平创造性地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决策 , 率军远离后方 , 以千里跃进的独特形式 , 开辟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 ,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科学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一个光辉的发展 , 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历史经验。其中有些经验对于今天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第一 , 把握历史发展契机,加强工作中的预见性和创造性。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 , 党中央、毛主席从战略的高度 , 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预见了解放战争的发展方向,决心不待敌人的重点进攻全部被粉碎 ,不待我之总兵力超过敌人,立即组织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转入战略进攻;以敌人兵力薄弱、战略上最为敏感的大别山区为主要突击 方向 , 实施中央突破,以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 改变战略格局 , 把握整个解放战争发展的态势和战争主动权。当 时毛主席指出刘邓大军到大别山可能有三个前途 : 一是 付了代价站不住脚 , 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 , 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刘伯承、邓小平在 率军执行这一战略决策中 , 准确及时地捕捉战机 , 把握时机,表现非凡的创造性和卓越的战略胆识 , 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实现了党中央、毛主席预计前途中的最好的一种,达到了预期的战略目的。
第二,发扬团结战斗、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的征程中,上有敌机轰炸,下有敌重兵围堵,且险关要隘连续不断。在创建根据地的日日夜夜,粮食物资紧缺,整天和敌人在山里转弯子,兜圈子。面对严峻的形势 , 刘邓首长明确指示全军将士 , 必须树立一种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给群众做好事的风气。
刘邓首长身体力行,涉越黄泛区时,互相扶持 , 带头跳进泥水里 , 走在全军最前列。激战汝河时,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带领部队强渡汝河。刘邓等野战军首长之间团结战斗的作风 , 越是在困难情势下越放射灿烂夺目的光彩,成为无言的教诲。 广大指战员发扬革命军队团 结友爱的精神 , 互相关心 , 互相帮助 , 共同克服困难 。冬季来临之际 , 为了减轻中央的负担 , 十几万将士在群众的帮助下,用竹鞭、树条和自制的弹弓来弹棉花 , 用稻草灰染灰布自制棉衣。刘邓分兵作战之后,大别山的局势空前严峻 , 外有敌人的包围清剿 ,内有地方反动武装的袭扰 , 再加上缺粮少衣 , 生活极其困难 , 不少同志死伤在敌人的暗杀和饥饿、疾病的折磨之中。然而 , 战士们没有被困难吓倒 , 继续发扬了我军英勇顽强 , 艰苦奋斗的精神 , 战胜了一个个困难 , 写下了一个个动人 篇章。
第三 , 实事求是 , 注重调查研究 , 不断总结新经验。刘伯承司令员经常下部队 , 了解情况 , 给干部战士作报告,要求指战员要善于思索和学习。抢渡淮河时,有的干部报告说:“淮河不能徒渡!”为了搞清楚情况,刘伯承司令员亲自探测河水,来回摆渡四次,使部队抢在洪峰上来之前渡过淮河。邓小平在大别山期间先后向党中央、毛主席写出调查报告10余份。其中有些是在敌情最严酷时转战商城、新县写就的。他到过许多区乡,多次不顾个人安危,夜行数十里,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处理问题。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和对大别山各方面情况实事求是、科学地分析,明确提出了进入新区应注意的政策和策略问题,提出分地区、分阶段实行不同的政策和策略,特别注意把老解放区和大别山区的政策区别开来。不仅纠正了大别山区一度发生的左倾急性病错误,而且为党中央制定新区政策做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刘邓首长如此求真务实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动依靠群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既是一个军事行动,又是一个政治行动。他们坚持组织、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把打赢战争的伟力植根于群众之中。他们从晋冀鲁豫老解放区抽调了大批地方干部随军南下,作为开展地方工作的骨干。在大别山区初步展开后,中原局、中原军区发出了“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创造大别山解放区的指示”,将一部分主力地方化,广泛地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除群众的顾虑,提高群众的觉悟。
由于刘邓首长要求部队一切行动以维护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 因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素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别山人民积极参军参战 , 踊跃支援前线。千千万万热心支援革命事业的人民群众 , 成为刘邓大军最好的后方。这正如刘伯承司令员后来回顾这段战斗历程时所说的“这就足以表现了人民战争的本质。我们依靠的是人民 , 蒋介石依靠的是确堡……这就是 第二野战军(1949年2月改为第二野战军)在大别山战斗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
第五,从严治军,严格军纪。刘邓首长十分重视军风 军纪建设。刘伯承司令员把多打胜仗和发动群众 , 形象地比作是创建解放区的两个车轮 , 指出推动车轮前进靠部队的战斗意志 , 严明军风军纪又是提高队伍战斗力的保证。大军进入大别山后 , 中原局和刘邓首长多次强调部队的群众纪律。 邓小平政委多次给将士上纪律课 , 要求军队要执行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并在新县小姜湾整顿军纪,颁布群众纪律 “约法三章 ”, 因而,部队纪律严明 , 做到秋毫无犯。刘邓首长从严治军 , 用以保证部队政治、军事任务完成所揭示的道理 , 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历史过去了 60 多年 , 当年刘邓大军战斗过的这片热土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刘邓大军所建树的历史功绩就象一座丰碑耸立在人民心中。 他们团结战斗、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 , 他们关心人民群众疾苦、艰苦奋斗的作风,激励信阳人民为促进信阳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魅力信阳,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