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 年 12 月 27 日深夜, 一向冷清的商城县南部山区的五里山村忽然热闹起来。一队队身着灰色军装的军人放下行装,顾不得拍打身上的征尘便忙开了,有的打扫房子,有的借办公用的桌凳, 大家紧张而有秩序地一直忙到拂晓才宿营。
这支队伍正是反攻南下,已在大别山区转战3个多月的 刘邓大军的前方指挥所,邓小平政委、李先念副司令员和李达参谋长都来到这里。
山风呼叫,山村还在沉睡。经过整夜行军已很疲劳的邓小平政委,和衣在床上休息一会儿, 天刚拂晓就翻身下床。由于肩负重任,日夜操劳,四十出头的邓政委,胡子多日顾不上刮,面庞显得更加消瘦了。
他走到院子里,环顾四周。廊沿上和院子里散乱地堆着玉米棒子。这一带,差不多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这一分田又十有六七为地主所霸占,穷人没有田种, 为了糊口,不得不到山上开点荒,种点油料和杂粮。山上禽兽多,从鸟、兽口中收下的这点玉米棒子得刨好大一片山地哩!估计是主人突然听说有大军来,吓得来不及收藏好就跑了,把到手的粮食丢在了院里。邓政委拨弄着玉米棒子,用那洪亮而急促的声调吩咐:“把房东家的玉米棒子搬到屋里去,受潮了是要霉烂的。”说着就亲自动手和大家一起把玉米棒子搬到了屋里。
门外霜凝似雪。村子里的老乡大部分都跑了,这么冷的天 ,他们在什么地方栖身呢 ?
邓政委从李先念副司令员的介绍中已经知道,这里属于商城县“亲区”。上世纪三十年代,亲区是全县七个区之一,在那有枪便是草头王的乱世之秋 , 这里为民团首领顾敬之所统治。他为了标榜与赤区对立,便把亲区吹为“清区”,意为无共产党活动的地区。
1932年夏天,革命事业蓬勃发展, 五里山也建立了村苏维埃,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到了这年秋天,由于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红军主力转移,逃窜麻城龟山一带的顾敬之民团卷土重来,大肆反攻倒算 ,一人参加苏维埃便株连全家。 在顾敬之指使下,一次就活埋我基层干部和基本群众 96 人。
邓政委对五里山人民群众遭受的苦难十分同情。他沉思着,南京政府还没倒台,山林里还藏着“乡保队”, 老百姓怎能不怕呢 ? 难怪家家锁门、户户室空。越是这样,部队就越要严守群众纪律。
第二天,前方指挥所移驻长竹园,邓政委与李先念副司令员商量 , 由李先念副司令员向指挥所官兵专门作了一个 《关于做好“亲区”工作》的动员报告。
随后,邓小平政委率前方指挥所,冒着阴雨抵达长竹园东40余里的宿营地熊家畈村。冬月的大别山区,滴水成冰,青年人都冻得搓手跺脚,邓政委和李先念副司令员、李达参谋长穿着同样单薄的灰粗布棉袄,自然也挡不住寒。黄兴正副主任叫警卫员抱点稻草给首长烧堆火,烤烤手。邓政委一听忙说 : “不 用烤。大家都过得去,我们怕什么?群众的一根草也是来之不易呀 !”说得大家心里都热乎乎的。
午饭后,邓小平政委拿着一根棍子 , 每到一处,就搅盛稍水的桶、盆,原来是查看里面是否有饭粒。 他不时向干部战士们说:“群众最痛恨抛撒粮食,他们生活十分困难,我们千万不能浪费。”
1948年元旦上午 ,邓小平政委和李先念副司令员、李达参谋长、鄂豫区党委书记段君毅来到金寨县漆店区下楼房 ,视察金寨县土改运动和创建解放区的工作。途中路过商城南部的黑河村 ,一位老乡反映 ,前一天解放军在湾子里打土匪 ,把他的一头黄牛弄丢了。邓政委忙问是怎么回事?老乡说,牛原先是土匪抢走的 , 解放军一打 , 土匪跑了,牛也没下落。等他去找时,队伍已经走远了。邓政委当即答应帮他查找。
几位首长翻过九峰尖大山,走进金寨县地区,宿营时遇上了工作队陈科长带领的工作组。邓政委一打听 , 恰巧就是他们前一天在黑河村剿匪 , 并且牵来了一头黄牛。邓政委马上叫他们把牛送还老乡 , 并严肃地说:“你们怎么不想一想 ,土匪的牛是从哪里来的?凡事一定要多动脑筋。一切行动都要以维护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在新区工作 , 尤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时过八天,前方指挥所第二次移驻五里山村。这次和前番大不相同,面带菜色的老人、孩子和妇女们欣喜地围着部队。人们亲热地说:解放军真好,水满缸,房子打扫得亮堂堂,借用东西还给钱,早知你们这样好,我们还跑什么呢?
60年过去了,在大别山区,至今还流传着邓政委关心人民群众,重视部队纪律的动人故事。
(罗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