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挥师渡淮河

日期:2021-05-07 10:25:13   来源:   作者:

       1947年8 月 24 日下午一点 ,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南下的中路大军——中原局机关 、野战军指挥部及二纵、六纵主力到达集结地息县彭店。彭店位于息县西北部 ,离淮河15 公里 , 是汝河、淮河之间的一个重镇。刘伯承、邓小平一到彭店,即令十八旅旅长肖永银带所属部队25日拂晓前攻下淮河北岸的息县县城,夺下淮河渡口,准备渡河器材,以使部队能在次日开始渡河,进入大别山。 25日拂晓 ,肖永银率十八旅先头部队在炮火掩护下,猛攻息县县城北门。不足千余人的国民党息县保安团经不住解放军的攻击 ,弃城南窜。解放军乘胜追击 ,夺下淮河北岸渡口——大埠口、小王湾等地。 26 日 , 当刘伯承、邓小平率中路大军到达淮河北岸时 ,面对数百米宽、波涛汹涌的淮河 ,才感到渡淮远比想象的困难得多。
       先头部队十八旅打下息县县城 , 占领北岸渡口后 , 仅征集到十来只小船和木排。这对于要渡河的7个旅6万人马来说 , 显然是不行的。此时 , 尾追刘邓大军的国民党19个旅的兵力已迅速追上 , 其先头部队已在距此 30余里处向刘邓大军的后卫部队发起攻击。作为掩护和策应中路大军的右路军三纵和左路军一纵,已分别于23日至26日先期从三河尖、正阳等地渡过淮河。这样 ,中路大军失去了左、 右两翼的策应和掩护;已渡到淮河南岸的部队 , 因指挥机关仍在淮河北岸 ,不得不停留在南岸待命。前有天堑 , 后有追兵, 如不能迅速渡过淮河 ,中路大军和指挥机关将背水而战,形势十分严峻,千里南征的种种努力即有毁于一旦的危险。
       26 日深夜 ,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在淮河岸边的小王湾召开紧急会议 , 在听取了李达参谋长的敌情分析后 ,邓小平果断提出:刘伯承司令员、张际春副政委先行渡河,自己和李达留在淮河北岸,由他指挥部队阻击敌人,李达指挥部队渡河 。刘伯承听罢 , 说:“政治委员说了就是决定 ,立即行动 。”
       决定虽作出了 , 但当务之急是部队采取什么方式渡过淮河 。刘伯承反复询问部队指挥员能否徒涉,他向十八旅政委李震问到:“河水真的不能徒涉吗?”“河水很深 , 不能徒涉!”李震回答。
       李震的回答是有根据的 。刘邓大军渡淮的地方 , 正处淮河上游。8月以 来,淮河上游地区连降暴雨,河水猛涨,山洪暴发,刘邓大军抵达淮河岸边时,河水水位仍很高 ,但前一个洪峰过去 , 河水开始缓慢下降,刚到淮河边的李震并不知道这种情况。对此 ,李震特地询问了当地的群众 ,当地群众告诉李震 , 汛期的淮河 , 河水忽涨忽落 ,从没有人敢在涨水时徒涉过河。
       听了李震的回答 , 刘伯承仍没有放弃架桥或徒涉过淮河的想法 , 他让警卫员找来一根长竹竿 , 带上警卫员 , 来到岸边 , 登上竹排 , 乘着夜色 , 缓缓地向南岸划去 。
       竹排一离开北岸 ,刘伯承就用竹竿不时地探测河水的深浅 , 嘱咐警卫员在水浅的地方插上竹竿作为标记 。竹排划到河中央,刘伯承兴奋地向一直站在北岸的李震喊到:“能架桥呀 ! 我试了好多地方,河水都不深 ,告诉李达参谋长,叫他坚决架桥!”
       就在李达组织人员准备架设浮桥的时候 ,一个令人意外的情景出现在刘伯承眼前 。透过晨曦 ,刘伯承清清楚楚地看到,离他不远的上游 ,一名战士牵着马徒涉渡过了淮河。看到这种情景,刘伯承下令:“不要架桥了, 部队迅速徒涉淮河!”
       天亮后,千军万马沿着河面上的标记,兵分多路,徒涉过河。从8月27号起至28号止,历经两天时间,中路部队快速渡过淮河。敌军追到淮河北岸,我军早已渡过淮河,加之淮河上游洪峰到来,河水猛涨,挡住了追击的敌人。这正是:
       主帅踏浪南指,
       大军飞过天险。
       中原逐鹿在握,
       敌人望“淮”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