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永驻大别山__大别山革命史与干部党性修养研讨会论文集》
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
字数:263千字
序
李湘豫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 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主要活动地、战略转折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党的领导下,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亲历和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完整历程:建党初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地之一;大革命时期是全国农民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了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抗战时期开辟了豫鄂边根据地,成为坚持华中抗日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根本性转折,成为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3支主力红军,走出了334位共和国开国将军,留下了周恩来、刘伯承、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现存革命遗址和纪念地920处。大别山丰厚的红色资源,是新时期干部感知党的历史、传承革命传统、提高党性修养的鲜活教材。
党性教育是干部提高党性修养、锤炼坚强党性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抓住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把党性教育上升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核心”层面,表明了党中央对加强干部党性教育、提高干部党性修养的高度重视。我们党已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新形势下,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党员干部存在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加强干部党性教育、提高干部党性修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要和迫切。
开辟未来不能忘记本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应当从党史中汲取生动鲜活的营养,发掘感人的故事、鲜活的情节和不朽的精神,作为加强干部党性教育、提高干部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真正触及灵魂、震撼心灵。近年来,我们以大别山红色资源为载体,以党性教育为核心,以现场式教学、访谈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为主要方式,在加强干部党性教育、提高干部党性修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13年4月,我们邀请全国党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组织召开了“大别山革命史与干部党性修养研讨会”,就深入挖掘大别山革命历史、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党性教育基地、提高干部党性修养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讨,提出了大量富有创见性的意见建议。《研讨会论文集》就是这次研讨会成果的结晶。期盼本书的编辑出版,对于宣传大别山革命历史、弘扬大别山革命传统、加强干部党性教育、提高干部党性修养,发挥积极的作用。
2013年8月
(作者系中共信阳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后 记
大别山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为了重温大别山革命历史,弘扬大别山革命精神,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让厚重的红色历史重放光芒,2013年4月,由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信阳市委联合主办的“大别山革命史与干部党性修养研讨会”在鄂豫皖苏区首府——新县举行。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谷安林,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局长陈夕,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马自树,中央党史研究室一部副巡视员王新生,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于吉林、副主任路海江、副巡视员郭晓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湘豫,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蒋文俊、副主任祝辉,新县县委书记杨明忠等出席研讨会,来自国家、省、市的党史研究专家和新县各界人士代表近百人参加了研讨会。在这次近年来规格最高的红色大别山研讨会上,有关党史研究专家、学者纷纷对大别山革命史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并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这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必将对深入挖掘大别山革命史、加强干部党性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必将为弘扬大别山精神、促进老区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大别山革命史与干部党性修养研讨会”凝聚着有关党史专家的智慧和心血。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谷安林,对这次研讨会的召开,给予了大力支持,倾注了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亲切关怀。中共信阳市委组织部、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新县县委作为这次研讨会的承办单位,根据与会专家学者的建议,决定正式编辑出版《丰碑永驻大别山——大别山革命史与干部党性修养研讨会论文集》。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央党史研究室、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关心和支持。全书共收录了“大别山革命史和新时期干部党性修养研讨会”论文28篇,共25万字。这些党史研究论文具有不可多得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对系统深入地研究大别山革命史,加强干部党性修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的组稿、编辑工作由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具体负责,姬少华副研究员负责全书的统编。在此,我们向关心支持《丰碑永驻大别山——大别山革命史与干部党性修养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出版工作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在编辑工作中难免有错漏之处,请各位专家、作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