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改革开放实录》(第一辑)

日期:2021-05-13 10:33:54   来源:   作者:

 
《信阳改革开放实录》(第一辑)
 
       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
       字数:350千字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把改革与开放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一个主要特色。邓小平指出:“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改革,“其基本内容和经验都是开放”。邓小平的论述表明,改革离不开开放,开放也离不开改革,改革是“内因”,开放是“外因”。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做到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30多年来,我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改革和开放相结合是我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两者的有机结合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八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以来就不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艰难、曲折甚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才成功开辟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现了思想解放的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的根本在于创新体制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创造活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信阳也已经走过了36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三十六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但是,古老的信阳大地却已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信阳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3.94亿元,2013年,信阳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581.16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13倍;1978年信阳地区的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只有2.3391亿元,2013年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已经达到67.9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82元。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信阳就一定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就,魅力信阳也一定会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光阴如梭,岁月如歌。回望信阳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我们倍加珍惜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展望未来,我们对信阳的美好发展前景更加充满自信。
       改革浪潮,汹涌激荡,奔流不息。我们相信,《信阳改革开放实录》的编辑出版,对于推动信阳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促进信阳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共信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水        
 
 
后  记 
 
       2013年8月26日,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下发了《关于开展<河南改革开放实录>课题研究编写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辖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3年启动《河南改革开放实录》工作,并下发了研究编写方案。文件下发以后,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迅速行动,积极组织实施,会同各县区党史部门和市辖各管理区、开发区一起,确定了各地和相关单位的专题题目及编写提纲。
       本书共收录专题35篇,市委党史研究室姬晓曦、段礼明、姜敏、李雪艳等承担了专题的编辑工作。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祝辉对全书进行了统编,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蒋文俊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审阅了全部书稿。鉴于出版方面的原因,我们对有些篇幅过长的专题进行了删节,并作了统一体例等技术性工作。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市直单位和各县区及管理区、开发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时间和编者水平有限,读者如发现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望不吝赐教。
  
编   者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