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2 11:10:10 来源: 作者: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曾两次莅临信阳,深入基层实地考察,对信阳的经济发展进行论证指导,给处在经济落后地区的信阳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1992年5月起,以盛产毛尖茶叶闻名全国的信阳创办了一个属于信阳人自己的节日——“中国信阳茶叶节”。 信阳凭借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茶的品牌优势,以茶为媒,广交朋友,成功举办了15届中国信阳茶叶节,2004年将茶叶节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茶文化节”。每届茶叶节(茶文化节)都组织了招商引资、茶叶展销、经贸、旅游、文化娱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年一度的茶文化节成为780万茶乡人民独特的盛大节日。每年的5月(现改为4月),信阳人民即以自己热情的姿态迎来八方来宾和海内外投资者。
1994年5月17日,第三届中国信阳茶叶节开幕的前一天,85岁高龄的费孝通副委员长,专程从北京赶到信阳来参加第三届茶叶节。费老红光满面,和蔼可亲,思维敏捷。一下火车就询问茶叶节的有关情况,陪同费老来信阳的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廷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冯之浚等也对茶叶节颇有兴趣。
时任信阳地委书记的董雷简要地向他们介绍了信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以及举办茶叶节的背景,前两届茶叶节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费老听得很认真。当董雷介绍到大别山里群众的生活时,费老动情地说:“我一直想到大别山走走,看看那里群众的生活情况”。董雷说:“老区人民也一直盼着您去,如果这次没有时间的话,下次再来,我一定陪您到山里走走,在群众家里吃顿饭。”费老连连点头,流露出浓浓的期盼之情。
随后,费老观看了录相片《璀璨的明珠——信阳》,这个片子反映了信阳社会经济面貌,费老专注地看着,沉浸在美好的信阳山水中。
5月18日,费老出席了第三届中国信阳茶叶节开幕式。参加开幕式的信阳各界人士,有部分人并不知道在主席台贵宾席上的那位慈祥的长者就是费老,当有的知情人告诉大家那就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时,许多人为85岁高龄的费老不辞辛劳来到信阳而感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费孝通来信阳的消息不胫而走,街头巷尾的人们沉浸于茶叶节欢乐气氛的同时,更加坚定了一个看法,那就是信阳地委、行署决定举办茶叶节这一活动,定能对信阳经济的腾飞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信阳期间,费老亲自了解信阳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他对信阳民间产生的一种农民在公司的指导下从事生产和销售的群众性企业很感兴趣,这种企业叫“公司+农户”。他对这一新生事物大加赞赏,在回京后写了一篇名为《信阳行》的文章,连续发表在《了望》周刊第35期、36期上。在文中,费老详细地介绍了信阳的基本面貌,对信阳人如何摆脱贫困、如何发展经济作了细致的描述,以浓重的笔墨叙述了“公司+农户”这一新生事物。
他写道:“‘公司+农户’是信阳的新语汇,我还是头次听说,经过实例解释,我才明白,这是一种以某一种产业支柱为基础,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形式——即无墙工厂。”费老认为它“更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
此外,费老还参观了素有“园林经济”之称的信阳金牛山开发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金牛山开发区已成为信阳脱贫致富的典范,它是“公园的外貌、科学的内涵、商品的基地、服务的中心”。费老参观开发区后,在《信阳行》中感慨地写道:“各地的开发区我参观过的不少,但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比得上金牛山那样幽雅丰腴、多彩脱俗、自成一格、独领风骚,真是个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开发区。”
《信阳行》后来又收录在费老的文集《行行重行行》中,许多人通过它了解到信阳,了解到在这块曾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红色土地上,还奋斗着一群在艰苦条件下艰难创业、立志改变落后面貌的人们。为此,在人们为信阳人的“信阳精神”感动的同时,信阳人也被费老的深切关怀深深地感动了。
费老离开信阳后,仍关注着信阳经济的发展,1997年7月23日,已88岁高龄的费老再次莅临信阳,继续他的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
在次日召开的座谈会上,原信阳地委书记李中央、行署专员黄海嵩等分别向费老汇报了几年来信阳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费老就他们一路上所了解的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尤其是信阳的经济发展与信阳地委、行署的领导进行了座谈、讨论,并交换了意见。
费老说:1994年来过信阳一次,至今已有4年了。这次来信阳,一是看看老朋友,二是看看这段时间里这里有什么样的发展。听了汇报,很受启发。“公司+农户”是我从信阳学到的一个“公式”,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成功的方式,农业要走与流通相结合、与外力相结合的路子,小农经济要逐步走上农业系列化道路。“公司+农户”是一种方式,沿海地区搞乡镇企业,发展得很快,农民收入比这里多1倍,达到4000元,中部地区走“公司+农户”的道路,这是农民想出来的办法,是农村干部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想出来的一个“公式”,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走上了规模经营,走上了系列化道路。信阳因地制宜,提出了自己的办法,就是引进外资、建公司、带领群众致富,并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公司+农户”要在“加”字上多做文章,在工农结合上做文章,把农户推向市场,让农民找准市场,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真正由小农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上来。
以后的几天里,费老对华英公司、华栗公司等几个公司的经营模式、成功经验、及农民受益情况等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和探讨研究。
他说,在工业不发达的地方,资源相对丰富,华英经验值得提倡。同时,又为华栗公司题词:发挥信阳大别山区资源优势,走绿色天然营养保健之路。以此鼓励在改革开放中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党员干部。
(焦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