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离休干部口述红色历史】我在号声中坚守初心使命

日期:2025-09-26 11:48:08   来源:   作者:

      薛进礼,中共党员,党龄76年。1929年5月出生于河南滑县,1944年参加革命,历任司号员、号目、司号长。曾担任信阳地区粮食局基建物资处主任。1990年9月离休。
      “只要党需要我,我都会用生命和号声应答,共产党员,永远在这里!”——薛进礼

       我叫薛进礼,今年96岁。虽然我已年近百岁,但回想起当年拿起军号的时候,那腰杆挺得笔直。如今,80多年过去了,军号声还在我耳朵里响着呢——“嘀嘀嗒,嘀嘀嘀……”这调子,比家里的钟表还准,一辈子都忘不了。

       我是河南滑县人,1929年出生于一户贫穷的农民家庭。动荡的时局、战争的阴霾,让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我12岁那年,县里来了地方部队招兵,我看着那些穿灰军装的兵大哥,说话掷地有声,心里头那团火“噌”就起来了。我跟爹妈说,我要去当兵!跟着共产党走,就是跟着光明走!

      到了部队,首长见我机灵,让我学司号。那铜号看着轻巧,刚拿起来时,我憋得脸红脖子粗,愣是吹不出个响儿。老司号长跟我说,号声是命令,是战士的命根子,吹不响,咋上战场?我听了这话,一股劲就上来了。别人休息,我钻树林子里练;晚上躺被窝里,手还在肚子上比画号谱;连说梦话,都是“嘀嘀嗒”的调门。

      一年下来,我把80多种号谱背得滚瓜烂熟,吹起来分毫不差。从“起床号”到“熄灯号”,从“冲锋号”到“集合号”,哪一响该啥时候吹、该用多大力气,我心里门儿清。那会儿咱司号员每人都有个马蹄表,一分一秒都不能差。每天早晨6点“起床号”必须准时响,接着是“出操号”“收操号”,中午12点还有“对时号”,一天下来得吹15个号。夜里睡觉,也要惊着心,万一有情况,“集合号”得立马响出来,慢一秒都可能出大事。

      1944年2月,14岁的我,跟着晋冀鲁豫边区第九分区新四路部队,成了刘珂团长手下的司号员。那会儿咱部队驻在滑县南边,主要任务是护送来往的八路军。过铁路口,遇着鬼子岗楼时,我就把那冲锋号举起来,憋足了劲一吹——“嘀——嘀嘀——”那号声穿透枪林弹雨,跟打雷似的!战士们一听,眼睛都红了,端着枪就往前冲,和敌人拼杀,确保把八路军平平安安送到地方。

      要说最险的一次,是跟友邻部队差点打起来。那天咱豫东纵队穿的是旧灰军装,对面豫西来的部队穿的是新黄军装,两边没通上信,远远就交上了火。子弹“嗖嗖”从耳边过,我急得满头汗,突然想起老班长教的“遇着不认识的队伍,吹‘普通问号’”。我赶紧拿起号,吹了三长两短。对面也停了火,很快回了个“普通答号”,接着报了番号。我一听,都是自己人!赶紧吹“停止号”,两边及时叫停了战斗,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双方部队不必要的伤亡。这号声可是起了大作用!

      还有回在光山县白雀园,咱部队驻在南山,司令员熊作芳让我给六团团长郭尚亭吹号,叫他来开紧急会。两座山头隔着五六里地,全是石头路。熊司令性子急,一个劲催我快吹“快来号”。我吹得腮帮子都酸了,没一会儿就见郭团长跑得满头大汗,边擦汗边喘说,“进礼啊,你这号吹得,比鞭子抽还急!”大伙儿都笑,可谁都知道,那号声里藏着军情,慢一步可能就误了大事。

      1945年,我所在的晋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与国民党军激战,战斗非常惨烈,双方伤亡惨重。敌军一面消极应战,一面慌乱而逃,我们一纵队负责堵截敌人的退路。我扔完最后7颗手榴弹,准备躲在战壕里。刚趴下,一颗子弹“嗖”地擦过头皮,打在后面石头上,迸出火星子。现在我这头里,还留着块子弹皮,但我摸着它就踏实——这是跟敌人干过仗的记号,也是保家卫国的勋章。

      有人问我,吹号时怕不怕?我说号声就是命令,命令里没“怕”字!我吹号这么多年,从没出过一次错,这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

      1954年,我转业到信阳粮食系统。在粮食车队当队长时,全队几十辆车,我给每辆车都排了路线,哪条路近、哪段路好走,摸得门儿清。咱粮食车队年年是全省先进,为啥?因为我知道,粮食是老百姓的命,一粒都不能糟践,一分都不能耽误。

      现在我96岁了,每天还看《新闻联播》,读《解放军报》。有人劝我,老爷子,多休息。我说,国家越来越好了,我得多了解。我常跟孩子们讲,当年咱吹着号冲锋,为的不就是今天吗?现在的好日子,是多少战士用命硬拼来的,可不能忘了本。

      这辈子,我没干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就吹了几十年号,管了几十年粮食。但我对得起那身军装,对得起胸前这枚党员徽章。有人问我,啥是初心?我觉得,初心就是那号声——是信仰的节拍,更是一亿多名共产党员共同的心跳。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想把心中最动听的冲锋号献给我最敬爱的中国共产党,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党需要我,我都会用生命和号声应答,共产党员,永远在这里!(口述:薛进礼 整理:邹乐 摄影:谭台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