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1 15:42:53 来源: 作者:
----商城籍102岁老红军刘应启的光彩人生
● 涂白松 柯大全
2012年3月12日,又是一年的全民义务植树节,大别山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这天,大别山北麓的商城县,再次迎来了一位阔别家乡多年的百岁老红军——刘应启。他带着自己的子女,拉着用自己工资买的树苗,千里迢迢返回自己的家乡,义务植树,慰问困难群众……
老人风尘仆仆,精神矍铄,穿着他一生钟爱的军大衣,显得非常刚强。这次回家,他异常兴奋,家乡的美景看不够,知心的话儿说不完,栽树、慰问、吊唁逝去的战友……一直忙个不停,全然忘记了他已是102岁的高龄老人,忘记了从扬州到商城千里奔波的劳顿。
在植树现场,老人拉着县委书记李高岭的手,对家乡的工作大加赞扬:“家乡变化太大了,乡亲们都住上了楼房,走上了平坦的水泥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商城县委、县政府坚定地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结果,也是我们这些跟着党干一辈子革命老兵最愿意看到的。”
是啊,“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这位百岁老红军对家乡工作的肯定,也是刘应启用一生都在践行的诺言。
他19岁参加红军,在鄂豫皖苏区初创最艰难的时期投身了革命,先后在商城五区二乡赤卫队、商城独立团一营、独立第四师十团任打旗兵;
他两渡嘉陵江,三过雪山草地,亲身见证了长征精神;
他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参加大小战斗150多次,负伤多次;
他离休后写下1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到各地作革命传统报告1000多场,听众达100多万人次;
他是正军职离休干部,却过着普通人最简单的生活,将节约出的所有钱都捐给了困难群众和特困学生;
他百岁高龄仍参加志愿者,为党工作不休,为人民服务不止;
他近10年来4次返回家乡义务植树,帮助困难群众,彰显着老红军、老党员的本色;
他先后荣获全国、全军的“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先进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老有所为精英奖”、“希望工程贡献奖”等光荣称号。
他是国家功臣,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一生都在长征,他是听党的话、跟党走的楷模,是一名永远走在革命队伍前列的打旗兵。
投身革命矢志不渝
1929年5月6日,在中共河南省委,商城县委领导下,“商城起义”一举成功,随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党领导这支武装在这里创建了以商城为中心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
1930年2月, 给地主扛活的王长友告诉19岁的刘应启,红军是一支穷人的军队,打土豪、分田地,专为穷人说话。刘应启听后一心想去当红军。后在地下党王长友介绍下,他参加了五区二乡赤卫队。队长见他个儿还没有步枪高,劝他来年再参军,还吓唬他:“红军被抓住会杀头的。”刘应启坚决地说:“我当红军,就不怕杀头!”
1932年10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刘应启随部队从光山泼陂河转移时,他的脚受伤严重溃烂。当时红军总医院也要转移,部队给他几块钱让他回家。他坚决不干,拄着拐杖走了几百里,终于在新州前线找到了队伍,并以顽强的毅力跟随部队开始了长征。
1933年6月26日,部队转战到四川王长坝时,刘应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凡是艰苦、危险的战斗,他总是以一个党员的标准冲在最前面。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决定强渡四川嘉陵江,以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在强渡之前,部队组织了一支32人的突击队偷渡过江。刘应启时任团宣教股长,被指派参与行动。借助苍茫的夜色,突击队勇士乘坐小船直向对岸。不料船过江心就被发觉,敌人密集的炮弹、子弹向他们倾泻而来,一颗子弹击中了刘应启头部,所幸只是伤了头皮。负伤后的刘应启,凭借他小时候练就的水性,终于艰难地回到了战友们身边。可这支32人的突击队,只有他一人生还。
刘应启在艰难困苦中与战友生死与共,抢救过许多战友的生命。他说: “三过草地,我都在收容队里工作。先后收容了伤病、掉队战友300多人,也眼睁睁看着不少战友长眠在雪山草地。”红四方面军过草地时,因人烟稀少,无法筹粮,部队粮食非常困难,整个队伍缺衣少食。年轻的刘应启被安排在了最为艰苦的收容队,跟在大部队的最后,抬担架、背伤员。有一次,收容队行军到草地深处的时候,突然,狂风卷着冰雹袭来,一个已经精疲力竭的战士身陷沼泽地。刘应启咬牙顶着冰雹奔上前,伸手拉住战友,艰难地连爬带拖,可怎么也拉不动,眼看两人都要滑进泥潭。他急中生智将一只手插进泥里,另一支手仍拽着战友不松。直到路过的9团政治处主任肖明德将他们栓在马上,才把他们两人一起拉了上来。
抗日战争时期,刘应启担任一二九师新十旅二十八团政委,曾率部队一个小时炸毁日军48辆军车。那是1940年10月11日,日军的汽车运输队由辽县方向开来,刘应启受命带领部队伏击。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后,刘应启指挥部队集中火力先将敌人前后的车辆打掉,其他的敌人你拥我挤难以行动,一个小时内敌人的运输队48辆汽车全被击毁,敌人无一漏网。此次战斗受到刘邓首长的嘉奖。
解放战争时期,刘应启任新四军五师鄂豫皖湘赣军区第四解放区路东指挥部政治委员、中心县委书记、路西工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冀鲁豫军区七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中原突围和解放区开辟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应启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二分部政治部主任、江苏省南通军分区政治委员。他从参加红军、到八路军、解放军、再到志愿军,25年金戈铁马,立下战功无数,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荣誉勋章。
终身践行长征精神
1965年8月28日,刘应启光荣的离休了,按理说他应该享享福了,但他又开始了新的长征。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潮,在他任江苏省委书记时曾接见过刘应启。当时,李源潮对这位老红军说:“我们要向你学习,所有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像你那样做人,像你那样做共产党员,像你那样保持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你就是我们学习《党章》的一个生动典型和生动范例!”
自从离休以后,他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宣讲红色经典、传播光荣传统,这成了刘应启47年来离休生活的主旋律。扬州当年最早听过他报告的那些孩子,现在都有50多岁了,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在听着刘应启的报告。刘应启说:“离休47年,我是一直坚持正常上班。别人在单位上班,我到学校、工厂、农村、机关去上班,上班做的事就是讲革命传统。”
在扬州,刘应启常年担任30多家机关、院校、企业的政治教育辅导员,先后为800多个单位作报告1000余场,听众总数超过了100万人次。刘应启讲历史、讲传统,从不给个人摆功劳、论成就,从不收费、收礼品。多次现场聆听过刘应启报告的共青团扬州市委书记曾经这样说过,“你可别小看了这些报告,讲这些革命传统,刘应启他还是在长征,还是在播种啊!”
第二件要事是刘应启始终保持红军本色,积极帮扶困难群众、支持希望工程,续写着老英雄辉煌的人生篇章。用刘应启的话来说:“每个月的工资,留下一部分保证家人生活就行了,其他的,用来办点实事,办点好事。”
刘应启所说的办点实事、做点好事,就是资助失学儿童、帮扶困难群众、捐助受灾地区。每个月他的收入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捐出去了。本可以生活很富裕的他,却两袖清风、甘于清贫,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刘应启说:“我的钱都是党和人民给的,现在回报人民是很正常的。”
1995年,是扬州市实施“希望工程”的第一年,刘应启则是全市“希望工程”捐款的第一人。刘应启先后资助的特困学生有120多名,是120多个贫困孩子的“希望爷爷”。
刘应启常说,过雪山草地是老百姓一程一程送过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一车一车推出来的,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一时一刻也不能忘了老百姓。2002年苏北里下河遭受洪涝灾害,他自发捐款2000元;邗江、泰兴等地区遭受龙卷风侵袭,他主动捐款2000元;2003年扬州出现洪涝灾害,他又向受灾群众捐款2000元;每年春节前他总是带上自己购买的年货和民政局同志走家串户、访贫问苦……
刘应启所在的干休所有一份统计:他先后资助的特困学生、困难群众共计200多人,累计捐出了40万元。而正军职离休、每月收入上万元的他,至今基本上没有存款。作为扬州人的精神楷模、道德典范,刘应启老人用他平凡又伟大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其一生“永远的长征”。
殷殷切切家乡情结
在关心扬州建设发展的同时,刘应启也时刻牵挂着自己的老家,关心家乡商城县的发展。
刘应启的老家河南省商城县上石桥镇王老营子村刘家洼,位于大别山的腹地商城县北部。从19岁离开家乡投身革命,转眼就是83年,他对家乡的父老乡亲、家乡的山山水水始终魂牵梦萦,甚至当年为参加红军而没来得及赶回家的那头牛,也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刘应启知道,同富饶的江苏、优美的扬州相比,家乡仍然是比较贫困、落后的。他常对孩子们说:“革命战争年代,家乡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现在家乡的群众还有许多困难,我们应当多关心支持。”
离开老家的80余年里,刘应启曾先后回乡6次,每次回乡探亲,他都想着要给乡亲们带点礼物。建国初期,他带回抽水机泵;困难时期,他送上米面粮食;发展经济,他又运来了花木苗种……细心的刘应启总是将家乡最需要的东西送到乡亲们的手上。
一次回乡,他还特别买了十几本笔记本、十几支钢笔,并将笔记本、钢笔郑重其事地交到接待他的县长、乡长手中。他说,家乡经济困难,非常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但提高文化知识、发展生产力才是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送给你们笔记本和钢笔,一是希望你们多读书、多写心得笔记,二是希望你们密切联系群众,多作调查研究。临行前,刘应启看到村民吃水要到五六里外的山沟里去挑,就找到村干部,掏出口袋里仅有的钱,对他说:“乡亲们吃水困难,是不是打口井?我这里有2000块钱,如不够,回扬州我再给你们寄。”很快,井打好了,乡亲们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饮水思源,乡亲们于是特意在井口边刻上了三个字——“红军井”。
为了让乡亲们能早日脱贫致富,从2002年起, 90多岁高龄的刘应启开始义务返乡植树。他先后花费10多万元,购买了琼花、大樱花和其它数十种名贵花木、树苗送到家乡。
2010年的初冬,刘应启带着大儿子一家为商城老家送花木。这一次,他除买了两万多元的花木外,还花了5000多元,为10个贫困户送去毛毯和慰问金。在一个特困户家中,刘应启看到他们穿的衣服又旧又破,临走时硬要把自己身上穿的外衣、羊毛衫脱下来送给他们。老乡流着眼泪不肯要,刘应启生气地说:“你们穿得不好,我这个老革命穿得再暖和、再漂亮,也是丑的,也穿不出去!”就是在这一次,刘应启再一次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穿着单薄的衣服返回扬州。老伴田静见状,戏称他为“穷光蛋主义”。刘应启听了,不但没生气,还哈哈大笑着说:“我喜欢你这个命名,我是孤儿出身,原本就是无产阶级!”
2012年3月12日,102岁的刘应启又“押送”自己花5万余元积蓄买的一卡车樱花树苗,千里迢迢来到老家商城,并亲自参加把树种在上石桥镇镇政府、刘家洼村、烈士陵园、县敬老院;又一次把一份份慰问品和慰问金送到乡亲们的手中。乡亲们都说,他为家乡人民送来的不仅仅是花木、树苗和慰问品,送来的更是一个老红军对家乡人民的殷殷乡情和希望家乡人民早日走向富裕的切切期盼。他对当地领导同志一次次殷切的鼓励、对家乡人民一回回的亲切关怀和无私支援,如春风化雨滋润家乡人民心田,给家乡人民以巨大鼓舞。
这次回商城,刘应启深情地对县里的领导说“商城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我很满意。我现在回来一次不容易,得南京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都签字才准走。我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回来了。你们一定要带领群众过得更好,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多为党做工作!”
县委李高岭书记被老红军的言行深深地打动。他动情地说:“我们一定不辜负老首长的殷切期望,要像老首长那样永远跟党走,永葆革命本色,脚踏实地为民办事,争取用三、五年的时间,让革命老区商城再来一个大变样!”
作者单位:(商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史志研究室主任 涂白松
商城县委史志研究室宣教室主任 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