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1 10:05:03 来源: 作者:
刘志敏夫妇
有人曾赞誉过 , 母爱是伟大的 , 她用乳汁哺育儿女 , 用自己 的智慧塑造儿女的灵魂。我的母亲也是千千万万母亲中的一位,她本应把这无私的爱奉献给我和哥哥苏生,但是她没有,她把这 最宝贵的爱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为了革命事业 , 她千里迢迢 , 顶烈日、冒酷暑 , 机智地避过国民党的哨卡,把刚出生 3 个月的我从上海送回河南老家 , 托付给年近花甲的奶奶来抚养。而此前 , 母亲已将出生几个月长我两岁的哥哥苏生送回罗山由姥 姥照看 , 后因贫病交力口 , 哥哥不幸夭折。至此一别 , 直到解放,我再也没有得到父母的任何音讯。我在奶奶的关心照顾和中共洛宁地下党组织的关怀下 , 得以度过难关长大成人。
对我来说 ,父母亲是陌生的。我第一次见到父母的照片是 1947 年秋天。那时豫西地区虽已解放 , 但敌残余势力仍很猖獗 , 正处于敌我 " 拉锯战 " 时期。一天下午 , 我在村农会开完会议回 家 , 刚走进大门 , 我堂哥李正儒 ( 中共地下党员 ) 把我叫到他家,从箱子里翻出了一个发黄的纸包 , 取出两张照片交给我 , 说 . " 看 来最近要有一场恶战,我的党员身份已暴露。这是你母亲从上海 送你回来时给我留的两张照片,是你爸爸他*的。现在我该亲手交给你了 , 你要妥为保存。 " 这时 , 我才从照片上看到了父母 , 第一次对父母有了形象上的认识。我接过照片看了又看,止不住 流下了热泪。
虽然未曾与父母见过面 , 但奶奶说过的母亲送我回洛宁家乡 时的情景经常在我脑海浮现。母亲在家只住了半个月,但她给奶 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白天帮奶奶烧火做饭、洗衣 , 晚上给六叔翔云、堂兄正儒等一些年轻人讲苏联十月革命的故事和共产 党的主张 ? 宣传革命道理。当她得知邻村有个叫李元周的人原来 家境贫寒,后来当了土匪拥有几百条枪时 , 她就冒着生命危险在三伯李绍连 ( 后为我党党员 ) 的引见下两次去做李元周的工作,劝其参加革命队伍,后终因时间太短未能如愿 , 但李一生未与我党为敌。她那以宣传革命为己任及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对我的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寻找父母的下落,也经历了一番曲折。解放后相当一段时间 , 父母仍没有音讯。我四处发函询问。 1949 年 , 中共中央组织部 来函说我父亲于 1935 年在福建突围时牺牲 ( 其实不是福建而是 江西会昌 ) , 而母亲仍无下落。稍后从我父亲的战友袁血卒处得 知 , 母亲也是从苏联留学回来到中央苏区工作的, 但详情无从知 晓。 1984 年 , 《中共党史人物传》编委会的撰写计划中列入了我父母的名字 , 福建省建宁县党史办的同志看到我母亲的名字后, 随即发函向河南省民政厅询问有关情况。洛宁县党史办得知后,即派人到建宁了解情况。这样 , 我母亲在中央苏区的活动及后来 牺牲的情况就有了较为准确的说法。 2007 年 12 月,洛阳党史研 究室为了了解我父母在苏联的学习情况 , 派人远赴俄罗斯 , 在原 苏共中央档案馆找到了我父母在苏联学习时他们亲笔填写的履历表及其他档案材料。至此 , 我父母亲的一生更清晰准确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党史工作者和民政部门的同 志们,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 , 无数先烈的英雄事迹才得以彪 炳史册、流芳百世。
父母亲为了革命事业 , 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但父母亲那 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 坚忍不拔的革命斗志 , 坚贞不屈的革命气 节,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 都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些后人奋勇向前。
" 为有牺牲多壮志 , 敢叫日月换新天 ", 继承先烈遗志 , 就 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 ,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永远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 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在全面构建和谐社 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对我父母及其他先烈们最好的纪念。
信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宋效忠(左)陪同李宗明参观刘志敏烈士事迹展
刘志敏(1908~1935) 女,原名刘自莹,曾用名刘桂英,河南省罗山县城关人。中央苏区优秀的妇女干部,著名女烈士之一。
大革命时期,在开封省立女子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其间,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工作的中共党员李翔吾结婚。1929年底,经申请批准回国,分配到设在上海的中央军委机关工作。
1931年,奉调到中央苏区,任中共建宁中心县委妇女部长。她工作热情,艰苦深入,曾为扩充红七军团作出很大成绩。同年4月于瑞金参加会议返回途中,为救遭受土匪抢劫的群众,她与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吴静涛力战群匪,战斗中,吴静涛牺牲,她负伤坚持战斗,直到红军部队赶来。战后,她被送进红军医院疗伤,出院后接任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同年秋,调任中共闽赣省委常委兼妇女部长,后任省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后,她奉命留下坚持斗争。在根据地形势极端恶劣的情况下,省委机关多次迁徙,她随军区部队在宁化、建宁、归化边区的深山中转战。12月底,部队于宁化县西北棠地区遭敌包围,在突围战斗中,她不幸被俘,被关进宁化监狱,不久,又转押到漳州绥靖公署监狱。在狱中,她遭受酷刑折磨,仍坚贞不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崇高革命气节,于1935年6月慷慨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