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1 15:22:42 来源: 作者:
每年的清明节我都要回到家乡新县,为爷爷扫墓。站在鄂豫皖革命烈士陵园的山上,目睹新县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时,心中总有一种不可比拟的欣慰;不由自主地喃喃细语将家乡的巨变一一 告诉给已故的爷爷刘名榜听。虽然他已长眠在家乡的红土里,但是他惦念家乡经济建设的心却是永恒的。
我的爷爷刘名榜出生在河南新县郭家河乡。自从 1928 年参加革命,二十几年里,枪林弹雨,出生入死,艰苦卓绝,他为新县这片热土和苏区的人民群众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 为此 , 他被党中央和老区人民誉为“大别山不倒的红旗”。新中国成立以后 , 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他为原型拍摄了电影《五更寒》、《风雪大别山》, 作家创作了小说《大别山上红旗飘》等革命文艺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 , 他在河南省委工作期间 , 分管信阳地区的工作 , 于是新县的城乡建设一直装在他的心中。文化大革命后期 , 国内进行人口大疏散 , 我们全家回到故乡新县后 , 爷爷非常高兴 , 他每一天都在为老区新县的城乡建设绘制蓝图 , 呕心沥血 , 义无返顾地四处奔忙。
上世纪的70年代 , 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体制是计划经济 , 物质匮乏 , 革命老区的建设更是落后于全国各地 , 这里的群众生活很贫困 , 爷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 于是 , 爷爷想尽了办法 , 找来了一张地图 , 戴着老花镜 , 俯下身来 , 仔细寻找 , 标上记号 , 按图索骥 , 分别向全国各省市、国家各部委、各大军区、各军兵种的老领导、老战友、老同志、老朋友、老乡亲写信求援 , 呼吁、动员、恳请他们竭力关注老区的现状 , 大力支援帮助新县的建设和发展。新县人民政府给他安排了专人执笔 , 日夜不停地立计划 , 写信要项目、 资金和物质。每一封信他都细细斟酌 , 然后正重地盖上自己的印鉴 , 并且再三交代执信件去跑项目的人 : 不要怕丢人现眼 , 不要怕等待 , 不要怕这次要不到东西 , 下 次再来嘛 ! 一时间 , 全县各行各业 , 上上下下 , 跑项目要物质的工作蔚然成风 , 人们 几日不见就会自豪地说“我拿着刘老头的信件到某某地方跑项目去了 !”
就这样 , 日复一日 , 信笺如雪片般发出 , 大部分的求援信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 老同志们非常体恤革命老区的贫困现状 , 纷纷行动起来 , 想方设法调拨资金和物质 , 运往新县 , 为山区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是有的信件却没有下文……每每这样爷爷总是一笑了之 , 有时还自我调侃地说:“又成了揩屁股纸咯 ! 没得关系咯。”
爷爷为新县的城乡经济建设尽心尽力 , 不辞劳苦 , 不仅写信求援 , 而且还不顾年老体弱,亲自领着新县的人马到各地跑项目 , 为此 , 被新县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新县老百姓的老诰(叫)花子”。
1970年的隆冬 , 天气非常寒冷 , 爷爷患了重感冒 , 咳嗽、哮喘、高烧不退 , 医院诊断为肺炎 , 一直在输液、输氧治疗。这时候 , 福建军区有一批物质准备支援革命老区 , 福 建军区的韩先楚司令员说必须在近期见一见河南省的刘名榜同志 , 否则 , 缓一缓再说。听说许多市、县都在想办法争取这批物质 , 新县县委的同志急忙把情况如实报告给爷爷 , 可是 , 看到老人家病的如此严重 , 大家心里格外着急 , 生怕错过了这个好机会。爷爷得知这个情况后 , 安慰人们说“莫着急 , 抓紧时间治疗两天 , 带上药 , 我们南下福建 , 送给我们嘴边的肉哪能丢掉呢 ?!” 于是 , 两天后 , 爷爷和县委的同志一行进军福建 , 路过武汉时 , 武汉军区总医院派出医生一同向闽闵南进发。爷爷离开新县时 , 我们家人都担心地掉下了眼泪。二十多天后 , 消瘦的爷爷带着韩司令拨给的卡车和军用物资返回了故里。我这时也离开新县参军北上了 ,临走时也没有见到爷爷。
为了新县的经济建设 , 爷爷不顾年老体弱 , 不辞劳苦地先后几上北京 , 天津、上海等地。他还敦促河南省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到新县做实地考察。新县建成了库存一亿立方米的香山水库及化肥广、机械厂、炸药厂、浒湾高架桥、烈士纪念馆、县医院、通往新县深山区各个乡村的条条公路等建设项目 , 都是在他的直接关注下蓬勃建起的。
岁月如梭 , 新县一天天在变化 , 爷爷也一天天进入暮年。“老牛自知夕阳短 , 不用扬鞭自奋蹄”, 于是 , 人们总能看见拄着手杖的爷爷仍然在为新县建设四处奔波 , 家人和所有的人都劝他注意身体 , 不要再忙碌了 , 甚至河南省委的领导为此还批评了新县的领导同志 , 可是他仍旧乐呵呵地拄着手杖各地奔忙。 1982年的一天 , 在省委南院我陪着爷爷一起到原省委书记戴树理同志家里谈支援新县建设项目的事 , 在进门时爷爷不小心拌了一下 , 戴书记急忙用双手扶着 , 心疼地说:“哎呀 ! 我的老大哥呀 , 都是八十岁的老人了 , 请你不要再这样不要命地跑项目了 ! 万一有个闪失 , 那可怎么办呀 , 谁能负起这个责任呀?”
爷爷在为新县建设跑项目时 , 曾经随口念了几句顺口溜,我就留心记了下来:“八十老汉手拄杖 , 写信奔跑四处忙 , 为把老区建设好,甘把老命献家乡。”他老人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 人至颐期亦不休。” 1985年春天 , 爷爷在病危时 , 一边吸着氧气 , 一边还对当时的新县县委裴大喜书记说:“解放这么多年了 , 老区人民还没有脱贫 , 我们对不起革命先烈和后人呀 , 你们一定要把老区新县建设好……田铺公社的用电赶快解决……”在场所有的人被深深感动 , 无不潸然泪下。我曾经亲耳听到许多新县籍的老将军、老首长对爷爷关爱家乡、积极扶持、帮助家乡建设的精神的热情赞扬 , 然而最多的赞扬还是来自新县三十万人民群众 , 人民的口碑就是一座历史的丰碑。
祖国的经济建设需要这样的基石、赶脚;人民需要这样的基石、赶脚;老区人民更需要这样的基石、赶脚①。
注① : 赶脚——新县方言 , 即建设楼房的地基。
文章来源:2010年4月8日 信阳日报